语文高二上册教案设计

时间:2023-08-28 21:30:04 作者:天下 字数:17175字

语文高二上册教案规划5篇

做教案需求温习曾经的旧知识,必定会累,所以要留意劳逸结合。只要充沛的精力才干迎候新的应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以下是小编收拾的语文高二上册教案规划,期望可以供给给咱们进行参阅和学习。

语文高二上册教案规划

语文高二上册教案规划【篇1】

教育方针

1、学习、欣赏作者以言语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办法。

2、领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怜惜和共识。

教育要害

学惯用文字体现音乐的艺术办法。

教育难点

感触“声中之情”。

教育进程

一、导入听“曲”(播映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理性的知道。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怎么写下他的感触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怎么用文字来描绘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剖析)

三、品“情”

发问规划:音乐是主人公心里情感的流露,那咱们一同去领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清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怎么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依据课文,学生先朗诵,后评论,了解“声中之情”。

清晰: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出众的音乐才调受世人注目。然年长色衰,才调无人欣赏,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大材小用”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单。

四、识“知音”

规划发问:咱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但是诗人却在知她遭受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境况)

1、学生评论。

2、清晰:白居易是贬官,政治志向不得发挥,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告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心境与琵琶女相同“幽愁”。

总结:“同是天边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语文高二上册教案规划【篇2】

教育方针

言语建构与运用:把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等白话基础知识。

思维开展与提高:长于罗致尘俗经历论说道理的写作办法;鉴赏《庄子》凭借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办法。

审美鉴赏与发明:对文中道家文明的审美鉴赏与发明。

文明传承与了解领会:了解并承继道家思维中的优异之处。

教育要害:把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别句式等白话基础知识。

教育难点:把握说理办法。

教育办法:研读法、探求法、评论法。

教育要害:自主研读《五石之瓠》。

教育进程

一、引疑设问明庄子

1.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巨大的思维家、哲学家、文学家。他承继并开展了老子的思维,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终身率性,崇尚天然,非毁礼法,傲世王侯。他日子贫穷,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喧嚣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回绝,从此终身不仕。

庄周的文章,幻想独特丰厚,结构变化无常,长于运用寓言和比方,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壮,情致奔放,具有稠密的浪漫主义颜色,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夸姣的感触,他的著作常对漆黑实际有所揭穿和打击,也有一些积极含义。

首要著作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名言: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②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③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④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⑤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⑥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⑦无为也,则用全国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全国用而缺乏。

2.标题阐明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核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仅仅借“五石之瓠”来阐明道理。

3.文学知识

…… 此处隐藏3591字 ……

(师厚意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失意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整齐的形式美,来辅导吟诵、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整齐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只上下两句对,并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端整齐。

律诗,从格律上说,只要求颔联、颈联对仗。通过细心玩味,该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整齐有致的形式美。因而,同学们在吟诵或背诵时应留意领会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