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时间:2023-09-21 19:42:24 作者:天下 字数:47549字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篇四首教案【精选5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绚烂的明珠。其间有许多佳作,不只言语隽美,并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溢了日子的情味,有的包含着深化的道理,因而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撒播千古的名篇。小编整理了七年级语文古代诗篇教案,期望对你有协助!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篇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篇四首教案【篇1】

1.登幽州台歌

教育方针:

1.领会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了解诗人大材小用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育进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标志。尔后,有多少大材小用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念时世。今日,咱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约束,办法自在灵敏。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布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动军队抗敌,任陈子昂为从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建议武攸宜都不予理睬,效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利的职责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心里无比苦楚,他单独一人来到邻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视点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不时视点(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刻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时刻短,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调,功业未成,空老终身。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大材小用(胸襟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发挥)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心里的愁闷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视点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视点(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刻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孑立,孤寂,悲惨。自己生不逢时,大材小用,功业未成,空老终身,面临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样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姿态;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临。登到高处面临开阔的现象,人的胸襟会为之一变,所以便有了许多联想和幻想,抒情出来,写下来,便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临无限的时空,难免发生一种孤寂悲惨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发生了生不逢时,大材小用的愁闷心境。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经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情作者大材小用、孤寂无聊的愁闷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大材小用,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落的境遇和孤寂苦闷的情怀)

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沉,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活跃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剧烈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触到的诗人的形象。(表面、动作、言语、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深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完结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活跃的人生寻求,巴望完结本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单独站在幽州台上,他仰视长天,仰视大地,潸然泪下

7.写作特征:气势磅礴,胸襟宏伟

——气势磅礴:现象庞大开阔壮美;胸襟宏伟:胸襟世界

板书

2.望岳3.登飞来峰

导入新课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民族,对天然现象和人文景观的酷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咱们能够读出天然界的艳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格,更读出一种寻求人道至高境地的胸襟。

今日,咱们一同学习两首古诗,感触诗中山水的艳丽,感触诗人的情怀

《望岳》

一、齐读诗篇

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挺拔出奇,山南山北的风光各不相同,可谓奇特俊美。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胸襟开阔。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全国。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

视频了解“泰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1、学习办法介绍:

…… 此处隐藏12279字 ……

王安石的首要生平:

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建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广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指点:此刻年青气盛,志向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情胸臆,寄予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施新法的序幕。本诗作者经过对自己亲自登临千寻塔远望,一目了然的视角直接描绘,来抒情他心中振奋愉悦的心境和远大的政治志向。

5、协作沟通,探求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诵诗篇,然后协作沟通,探求下面要点问题。

1)诗人写景的安身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触到什么?

指点:诗人写景的安身点在飞来峰上千寻塔,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光辉现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大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触:站得高看得远。

2)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