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内在魅力,唤起学生“火热的思考”-精选教育文档

时间:2022-11-24 18:50:46 作者:壹号 字数:8292字

挖掘教材内在魅力,唤起学生“火热的思考”

曾几何时,数学课总是和抽象、枯燥、单调、沉闷联系在一起。如今,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甚至有的时候,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异常亢奋的状态,使得教师无法应对。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没有真正参与;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数学 “火热的思考”被淹没在活动形式化的海洋里。教师应该通过数学知识的教育形式散发出数学的巨大魅力,体现数学的价值,让数学教材“冰冷的美丽”,唤起学生“火热的思考”。

一、 返璞归真――经历数学家“火热的思考”

形式化是数学的特征之一。教科书里的数学知识大多是以静态的形式出示,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严密地呈现出来的数学,看上去确实是冷冰冰的。如果教师 “照本宣科”,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依次抄在黑板上,学生就很难进行“火热的思考”和主动建构,剩下的只能是囫囵吞枣似的记忆,欣赏“冰冷的美丽”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对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内容,必须把教材上的叙述内容返璞归真,恢复其原始的、火热的思考过程,使学生领会数学的本质。

如方程是一个基本概念,被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当作“好数

学”的典型。但是,数学教材中叙述的方式是用黑体字写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然后,写了一堆数学式,看看哪些式子符合黑体字的要求,以便掌握“方程”概念。这是“冰冷的美丽”。那么,原始的、火热的思考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追寻古代数学家足迹,利用天平这一半形象半抽象的教具建立起等式的概念,再把左边或者右边托盘中的一个砝码标识涂抹去,作为一个未知的量参与其中。虽然我们不知道它的重量,但是,它使天平的左右平衡了,左右两端的重量是相等的,以此引入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的概念。这样处理就为学生理解方程的核心思想――等量关系找到了形象支撑,进而为方程的应用(即设定未知量)、通过与已知量之间建立等量关系、借助数学运算得到结果、解决问题打下了思想方法的基础。原始思想是非常朴实无华的,这样揭示方程的本原,就是一种火热的思考。 二、二次创造――唤醒学生“火热的思考”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数学表述的形式化,更加深了抽象的层次。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经受“抽象”炼狱的考验。不通过抽象关,就不能说理解了数学。然而,如果拿抽象作为挡箭牌,把活生生的数学背景一笔抹去,那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项武义教授曾经生动地把数学比喻为美女西施,如果只是把数学形式地逻辑演绎一番,那等于是把西施放在X光下透视,你所看到的只是一幅骨架而已,毫无美感可言。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挖掘教材中思维的“亮点”,通过再创造把数学化的过程尽可能

变成适合学生可操作的活动,借助操作活动显示数学的内在特征,暴露数学的实质内涵,以及朴素的数学思考过程。冰冷的美丽可以转化为火热的思考,抽象的数学形式能够形成数学的教育形态。

如数学活动课“鸡兔同笼”片断,课始,教师先出示一幅情境图,告诉学生:“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数它们的头共有5个,数它们的腿共有14条。笼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学生一会儿说2只鸡3只兔,一会儿说3只鸡2只兔。教师没有急于评价,而是鼓励说:“大家的猜测都有道理!到底有几只鸡几只兔?我们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图来帮助思考。”于是,学生分别用圆形表示头,用竖线表示腿,在草稿本上忙开了。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互动演示。 生1:我先画1只鸡1只兔,再画1只鸡1只兔,又画1只鸡,一数正好是14条腿。笼子里有3只鸡2只兔。 生2:我先画了2只鸡,再画了2只兔,一数有12条腿,还差2条,于是我再画1只鸡,正好是14条腿,共有3只鸡2只兔。

生3:我先画了1只兔1只鸡,再画1只兔1只鸡,又画1只兔,一数有16条腿,多了2条,就擦掉2条腿,这样就有3只鸡2只兔。

生4:我先全部画成鸡,二五一十,一算还少了4条腿,我就2条2条地添上,得到2只兔3只鸡。

生5:我先全部画成兔,四五二十,多了6条腿,我2条2条地擦去,这样我也知道笼子里有3只鸡2只兔。

…… 此处隐藏192字 ……

复杂的“鸡兔同笼”演绎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课堂上那一幅幅粗糙却充满灵性的数学画,正是学生心灵深处一簇簇创新的火花。数学课的动手操作并不是一种点缀,而是借助这种形式,把静态的结论性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利用操作启动思维,唤醒学生“火热的思考”。 三、生活文本――激发学生“火热的思考”

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中介,是自然科学的工具,其来源于生活,与科学、技术、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现行的数学课程则从已经形式化、抽象化的数学对象开始,学生被剥夺了一个将

非数学的题材形成数学内容的数学化机会,同时也堵塞了纯数学与应用数学之间的联系。深邃的数学文化,结果成了干巴巴的教条,学生学而无趣,教师教而无味。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 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让数学与生活相融,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

如“角的大小”教学片断,课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如右图):A、B两个足球运动员要把球踢进对方球门,这时球在B运动员脚下,他为什么不射门,却要把球传给A?为什么在足球评说中经常听到“下底传中”的战术?

足球比赛中一个常见的战术“下底传中”,引发了学生“火热的思考”,学生讨论空前激烈。经过讨论,学生发现要是B射门,角度太小,容易被对方守门员封堵;把球传给A射门,角度要大得多,不易封堵,球容易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生活中有角,角有大小之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大小’。”通过这一场景的设计,把一个角大小的问题与饶有趣味的足球比赛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下底传中”这一足球战术的数学味,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数学化的火热思考。

其实,数学的表达方式仍然是形式化的,数学形式化是数学

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然是美丽的。我们主张火热的思考,正是为了能够欣赏这种美丽。火热的思考,是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是数学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在冰冷的美丽与火热的思考之间寻找平衡点,做到既有形式的表达,更有火热的思考,而不要淹没在形式的海洋里。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