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总结

时间:2023-08-30 12:05:10 作者:壹号 字数:46248字

高考地舆必考知识点及题型概括总结免费

许多情况下,重要知识点都会通过固有的题型方法呈现出来,因而依据高考地舆题型的不同,收拾概括重要知识点也很重要,以下是小编预备的一些高考地舆必考知识点及题型概括总结,仅供参考。

高考地舆必考知识点及题型概括总结

高考地舆超具体知识点

榜首单元 从国际中看地球

榜首讲 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与地图

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间隔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间隔大约为111× 千米。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间隔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规划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间隔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间隔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间隔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便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依据劣弧进行判别。(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读数值规划,判别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 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 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布的是山地; 海拔在1000m以上,等高线在边际非常密布,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 四周等高线密布且数值大,中心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别斜度:等高线越密布,斜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斜度越缓。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野。

(3)读曲折情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沟,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部分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别情况,规则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凹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能够持平,如河谷两边相邻的等高线,也能够递变;恣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堆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核算:

(1)核算两点的相对高度:

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规划,再进行相减或(n-1)×d<△H<(n+1)×d

(2)进行陡崖高度的核算:

其相对高度(n-1)×d≤△H<(n+1)×d(n为陡崖处堆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3)核算陡崖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

3、依据等高线判别区域天然地舆特征:

(1)河流流向的判别:

①山沟常有河流发育,由海进步处流向低处;②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结合地形特征判别气候特征及差异: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上升1000m,气温下降60C;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顶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海进步,大气淡薄,光照足够,昼夜温差大。

4、依据等高线判别区域人文地舆特征:

(1)选点:水库大坝应建在等高线密布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库区多选在“口袋型”的凹地或小盆区域;露营地应在等高线较稀疏的坡地或高地,防止接近河流,避开谷地和陡崖,以防止洪水、泥石流和滑坡。

(2)选线:公路、铁路建筑多沿等高线延伸,即与等高线平行,尽量少穿越等高线。“之”字形路途是为了下降斜度。引水线应尽或许从地形高处引向地形低处,使水自流。

(3)选面:平原宜开展栽培业,山区宜开展林业和畜牧业。

三、地形特征的表述

地形特征:一般从地形类型、地形凹凸、地形区散布三方面表述。

满分术语:地形以__为主;首要散布在__;地形__高__低;地形凹凸或平整;特别地貌如喀斯特地貌广布等。(地形凹凸可依据等高线数值巨细判别或依据河流流向判别)。

第二讲 地球的国际环境

一、地球的特别性——太阳系中仅有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1、外部条件:安稳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国际环境(巨细行星各行其道,互不搅扰)。

★ 2、本身条件:适合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

日地间隔适中、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适合的温度;

…… 此处隐藏12082字 ……

③ 我国的人口问题:70年代施行计生,出生率快速下降,现在人口增长特色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天然增长率。人口问题有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较多;人口老龄化;空巢白叟、留守儿童增多。影响:青壮年担负过重、社会养老费用添加、老年人日子孑立。办法:放宽生育方针,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活跃开展老龄工业。(留意与兴旺国家差异)。

二、 人口搬迁

(1) 影响人口搬迁的首要要素:天然、经济、政治、社会文明要素。现在影响我国人口搬迁的主导要素是经济。

(2)人口搬迁对地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入地:缓解劳动力缺少;促进经济开展。会加剧交通拥堵、住宅严重、环境压力、社会治安等问题。

②对迁出地:缓解人地对立和工作压力;添加收入,进步居民的日子水平;促进与外界的经济、文明等方面沟通。但会导致人才流失,影响乡村经济开展。

三、 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是指某一区域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