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三基”知识竞赛试题

时间:2022-11-20 19:04:34 作者:壹号 字数:8827字

临床医疗“三基”理论知识竞赛试题

1.试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肺由肺泡及肺内各支气管构成。临床通常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而把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各级分支称为下呼吸道。 2.何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当心室收缩时,动脉血自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沿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再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血液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体循环或大循环。

当心室收缩时,静脉血自右心室流入肺动脉,再经肺动脉的分支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再经肺静脉注入左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肺循环或小循环。 3.主动脉弓发出哪三大分支?

主动脉弓的凸侧发出三大分支,自右向左分别为头臂干(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4.神经系统包括哪些部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部和周围神经部。中枢神经部包括脑和脊髓,又称中枢神经系;周围部是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成分,又称周围神经系,包括脑神经、脊髓经和内脏神经。

5.按顺序写出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

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6.蛛网膜下腔穿刺需经哪些层次?

蛛网膜下腔穿刺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硬脊膜―蛛网膜―蛛网膜下腔。

7.正常人的血量有多少?

我国正常男性的血量约占体重的8%,女性约占体重的7.5%,即男性为80mL/kg体重,女性为75mL/kg体重。 8.什么是ABO血型?

ABO血型根据红细胞膜外表面所含抗原(也叫凝集原)而命名的。红细胞外表面有A抗原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抗体);红细胞外表面有B抗原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抗体);红细胞外表面同时有A、B抗原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体);红细胞外表面无A、B抗原的为O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和抗B两种抗体)。

9.何谓交叉合血(配血)?为什么输血前要做交叉合血实验?

输血前不仅要用标准血清鉴定为ABO血型,还要将给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以及给血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做交叉合血试验,前者为主反应,后者为次反应。只有主、次反应均无凝集时才可输血。输血前一定要做交叉合血,其目的是:

⑴复查血型。避免原来有血型检查的错误。

⑵发现亚型。如A型有A1和 A2型,AB型有A1B和A2B型。 ⑶特殊情况下,可鉴定血型。 10.何谓血压?受那些因素影响?

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叫血压。用mmHg表示。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影响血压的因素有:

⑴心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反之降低 ⑵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外周阻力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反之降低。外周阻力又受小动脉口径的影响,小动脉口径变小时,外周阻力增加;反之则减小。

⑶大动脉弹性:主要影响脉压。老年人大动脉弹性降低时,脉压增大。

⑷心率:若搏量不变,心率加快则使收缩压升高,如果心率太快,超过180次/min,则心室舒张压不完全,可使舒张压升高更明显,致使脉压降低。

⑸血量/容量比值:比值增大则充盈压升高,血压升高;比值减小则充盈压降低,血压降低。

11.为什么主要根据舒张压来诊断高血压?

国家制订的高血压标准规定:凡舒张压持续(经多次测定)超过90mmHg,不论其收缩压如何,均列为高血压。根据舒张压来诊断高血压有两个原因:

⑴平均动脉压接近舒张压,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远低于收缩压。正常值为70~100mmHg。

⑵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为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心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外周阻力只在小动脉硬化时才持续增高,外周阻力增高将导致舒张压增高。因此,舒张压升高可反映小动脉硬化。 12.冠脉循环有何特点?

⑴血压高,血流量大。

⑵心肌耗氧量大,摄氧率高,故动-静脉氧差大。

⑶心肌节律性收缩对冠状动脉血流影响大,心舒促灌,心缩促流。 ⑷心肌代谢水平对冠状动脉血流量调节作用大,神经调节作用小。 13.何谓肺活量?有何意义?

肺活量是指人在最大深吸气后,再做一次最大的深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它由三部分组成:

…… 此处隐藏806字 ……

IgG:是血清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它是唯一通过胎盘的抗体。 IgA:分为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SIgA)两种。 IgM:是分子量最大的Ig,又称为巨球蛋白。 IgD:血清中含量极低,其功能尚不清楚。

IgE:又称反应素或亲细胞性抗体,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它与抗原结合后导致第Ⅰ型超敏反应。

20.何谓超敏反应?超敏反应分几型?

某些抗原或半抗原物质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称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人们习惯上称为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根据其发生机制不同可分为四型,即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1.传统的死亡概念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濒死期:主要特点是脑干以上的神经中枢功能丧失或深度抑制,表现为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消失、各种反射迟钝或减弱和呼吸与循环功能进行性减弱。

临床死亡期:主要特点是延髓处于深度抑制和功能丧失的状态,各种反射消失、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后两者认为是临床死亡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