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医药招标十大死穴

时间:2022-11-20 17:08:49 作者:壹号 字数:2150字

…… 此处隐藏0字 ……

直击医药招标十大死穴

关于药品招标的是是非非,关于医卫体制的纷纷扰扰,关于医院猫腻的点点滴滴,我们已经了解许多,我们已经有点焦躁和无奈。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药品招标再一次成为与会代表和委员们议论的焦点。虚高的中标价、 肮脏的幕后戏、医卫的旧体制……对于医药招标,人们有同一种追问,究竟问题在何地?症结在何方?

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之间,我们需要的不是平衡自己的心态,而是追寻其中的缘由。

2000年提出并执行的药品招标采购曾作为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被社会各界寄予很高的期待,然而,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它的缺陷也日益清晰得展现在我们面前。绝不能让药品招标走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 其实,关于药品招标,我们并不缺少好消息,只是缺少各方都满意、尤其是消费者满意的好消息,记者手头上便有多例,随便摘上几条。

从南京市卫生工作会议上获悉,2002年该市通过药品招标为患者节约了6205万元,今年将更加扩大药品招标范围。

北京868家医院参加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不久前开标,有5633种不同规格的药品投标,消化系统和调节内分泌的药品也首次纳入招标范围。预计今年北京医院药品采购全面招标药价望降二成。

成都市药品集中招标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透露,成都市各级医疗机构的所有药品价格的平均降幅今年将达到20%以上。全市131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包括部分企业职工医院)参加了去年底举办的总金额1.2亿元的药品招标会,使成都市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参会率首次达到100%。

对于这些消息各界解读并不相同,有人称之为政绩,有人唤之为作秀,更有人贬之为闹剧。记者也发现,这些消息大都来自招标活动中的医卫部门和招标机构一方,而在消费者、医院、医药商业企业、医药生产企业之间的四角游戏中,医院和中标管理机构被人们认为是唯一的赢家,同时也是问题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