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智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困境及方法探析

时间:2022-11-24 18:22:11 作者:壹号 字数:11993字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困境及方法探析

李维智

伴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受众的挑剔性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应运而生,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报道手段和新闻现象,但深度报道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科学分析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现状,全面提高深度报道的水平,增强深度报道的实际效果,已经成为摆在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概述

《新闻学大词典》这样定义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深度报道旨在揭示新闻事实的内部联系和因果关系,反映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过程,挖掘其重大影响和深刻意义。这一报道方式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最初是报纸行业为抵搞电子媒体竞争而发展起来的,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各类媒体普遍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它是一种全方位透视、全息组合、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报道形式,西方学者曾经概括为“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天之意义”。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侧重运用广播电视特有的手段和载体,立体化、多层次、广角度地挖掘事实真相,反应事物本质,增强传播效果,注重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传统报道模式,是广播电视新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内容的焦点性。报道对象通常是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往往广大受众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并且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

2.信息密集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具有信息广博、密集的特点,新闻事件的各组成部分主要为横向联系,但每个报道单元又离不开纵向的开掘,特别是对关键资料的挖掘应用,不仅应注重过去的事实,更应注重以今天的视角去开掘、整理,从而提炼出新的信息价值。

3.手段的多样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在采访、报道、编辑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综合运用声音、音效、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声效果等多种要素。

4.背景的广泛性。报道者不是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而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聚焦。使用的材料具有广阔性、丰富性和综合性,对新闻事件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大量地调查研究。

5.思维的立体性。经常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入手,灵活运用调查、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在五个“W”

中,更加侧重“why”的探讨,并表达出报道者鲜明的价值判断和倾向性。

二、广播电视深度报道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时效性困境一直没有解决。一方面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作为新闻的一种形式,必须恪守时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报道效率,缩短采编周期;一方面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不同于动态消息的是应该全面采访、深入剖析、大范围取材、多角度论证,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保证报道质量。“深”和“新”两者难以兼得,往往因为追求材料的广度和议论的深度而牺牲了新闻的时效性。

2.主观倾向性的尺度难以把握。报道者观点倾向性必须以新闻事件的客观性为底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往往难以处理妥当,为了增加报道的深度,出现了“事实不够,议论来凑”现象,特约评论员也由此大批量出现。但倾向性判断和表述带来的相关责任,不是一句“评论员立场不代表本台观点”能够解释过去的。

3.技术性失误时有发生。在实际的采编过程中,报道者经常出现一些技术失误,典型的失误有:一是不能深刻把握政策,只是照搬照抄文件、规定以及有关部门发布的资料,难以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有效传达给受众;二是不善运用报道手段,是指报道者虽然能够理解所要传播的信息,却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报道,特别是不善于运用背景资料;三是不能全面深入解释相关信息,在报道者看来非常明了简单的信息,对于受众而且却根本不了解,无法理解深度报道的深刻之处。

…… 此处隐藏490字 ……

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报道者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进行大量的新闻调查,才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新闻事实。勤奋是做好深度报道的先决条件,应勤动口动笔,勤动腿动脑。深度报道需要典型的能够揭示新闻主题及相关的背景材料,以展现新闻主体的运动轨迹和发展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报道者在新闻现场既要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又要在把握新闻主题的条件下进行素材的精心选择与拍摄。对新闻现场素材的摄录,一定要及时、全面、完整,紧紧围绕现场基本要素,采用“调拍、等拍、抢拍、隐拍”等方法及时抓取和捕捉能够充分体现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主题、揭示新闻本质的全部现场要素。只有在掌握大量原始素材的基础上,才有进行深度报道的创作前提,否则两手空空,只能是毫无根据和毫无意义的空谈,根本谈不上报道深度化。应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合理加工,引发受众连绵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随,把受众从具体事件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

3.采用差别化手段丰富表现形式。在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采制过程中,要注重科学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既可以做成纪实性的、表现性的,也可以做成透视性的、议论性的;既可以做成系列报道式的,也可以做成综合评论性的。不管采取哪种表现形式,应该以增强深度报道的宣传效果为落脚点,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僵化表现手段,要选用最科学、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表现形式排列组合,选用最佳组合,达到最佳报道效果。恰当表现形式的选用,主要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一是新闻事件的自身特点,包括时间、地点、宏观环境、事件影响等要素;二是受众的群体特质,包括受众与该新闻事件的关系、该新闻事件对受众的影响、受众对该新闻事件的关注点等;三是深度报道采制进展情况,采访报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阶段需要随时调整,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这一问题上,与报纸等媒体相比,广播电视为报道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手段选择。

4.注重挖掘深层次背景材料。深层次背景材料是做好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站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抓住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本质。报道者应在报道的准备阶段和初始极端,注意全面认识和了解报道新闻事件,既抓住问题的整体,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又抓住个别的、具体的细节。这些个别的、具体的细节,恰恰是新闻事件的本质和规律的鲜明体现,也是新闻事件的特点所在。挖掘深层次材料,应站在全局高度上,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恰当地估量每个材料在整个新闻事件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充分发挥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新闻事件的本质中去,揭示新闻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后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厚度、深度。

5.恰如其分地进行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作为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点睛之笔,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适时地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分析和评论,深刻剖析新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逻辑层次,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

题和相关的背景材料所包含的深层次意义,挖掘出新闻本身的内部实质。评论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四个问题:一是选择准确的切入点,恰到好处地“以小见大”、“执牛耳”,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节目所涉及的某个具体事件、现象和背景,提炼出深入思考的问题。二是紧密结合社会背景,密切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社会形势,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特定时期的宣传重点和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受众的关注点和价值取向。三是注重建设性评论,特别是对消极现象的揭露和鞭挞,不能为了揭露而揭露,关键在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这一方面《焦点访谈》、《朝闻天下》等节目中的批评性评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四是改进表达的方式,尽可能地采用平实语言、日常画面进行表述,“下里巴人”式的表达对于大众媒体的新闻评论而言,比“阳春白雪”更能增强报道的实际效果。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以形式的多样性、思想的深刻性,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探讨和解释,给予了广大受众以更为充分的知情权,对受众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而更具有显著的社会影响力。要正确自如地掌握和运用这一报道方式,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力,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探索。 参考文献:

①《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罗哲宇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③《电视深度报道教程》,季宗绍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走向刍议》,孙宝国,载《声屏世界》2009年第1期。 ⑤《电视深度报道类析》,于远声,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年S1期。 ⑥《电视深度报道概论》,孙诗语,载《新闻世界》2009年第10期。 ⑦《电视深度报道警惕七大误区》,衷菱,载《采写编》2005年第1期。 ⑧《深度报道的文化视野》,长江,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4期。 ⑨《深度报道开掘要深》,林移风,载《山东视听》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