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博物馆导游词

时间:2022-11-24 18:20:11 作者:壹号 字数:13415字

文字博物馆导游词

【篇一:文字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本】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完整版本 中国文字博物馆语音导览讲解词

(1)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立足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是一座面向国内、国际开放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您现在走进的是前厅,这是入馆参观的过渡空间。你一定会注意到我们的馆名。这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题写。背景上的文字随机选自《康熙字典》,体现汉字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请您走进序厅。序厅共有四面浮雕。 北面表现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最上面的是史前陶文。往下依次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最下方是书写在纸张上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了汉字从陶器刻画、甲骨契镂、到铸于铜、勒于石,最终发展到纸张书写的历程。东面浮雕表现汉字字体演变的一个轮廓,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书法史的缩影。南面浮雕表现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我们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西面浮雕集中表现各少数民族文字,选择的是主要少数民族的比较典型的吉祥话语。有蒙文、藏文、维文、壮文。还有一些现在不再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 四块浮雕的内容浓缩了中国文字的概况,表现了中国文字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 浮雕旁边的天然石材有竖向的凹槽,远远看去,好似古代的竹简。黑白灰的颜色搭配也象征着中国的水墨书法。房顶上的苍穹代表了天空,周围的灯饰象征着天空中闪烁的星星。 接下来,请您走进专题展厅《一片甲骨惊天下》

专题展厅:一片甲骨惊天下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穿越时空,至今仍在使用并且充满活力。 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并最早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这里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约13万片刻辞甲骨,记录了商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科学等多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甲骨文记录了这个王朝许多早已被时间湮没的故事,已经成为古今安阳的符号。

甲骨文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早在清朝末年,安阳殷墟小屯还是一片农田,小屯村民在这里耕种的时侯,经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被人们当作中药“龙骨”卖到药店里。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符号。经过仔细的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划符号是商王朝的文字。他的发现后来得到学术界确认。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而被称为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的发现,可谓是“一片甲骨惊天下”。1908年,学术界获知刻有文字的甲骨出自安阳小屯。消息付出,很多人纷纷来到小屯收购甲骨,私人挖掘成风,因此大量的甲骨片流散到了海外,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呼吁科学发掘小屯。

()1928年——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对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科学发掘。此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小屯村北地、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发掘了

大量的刻辞甲骨,为全面深入的解读殷商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先后发掘15 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有关甲骨的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发生在1936年。您现在看到的照片是1936年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第十三次发掘时发现的一个甲骨坑。这个坑是一个甲骨窖穴,编号为yh127。这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出土甲骨17096片。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

…… 此处隐藏1576字 ……

黄河流域是人类较早出 现的地区之一,河南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有二十余处,出土的遗物及人类化石表明:距 今几十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他们以洞穴为家、打制石器、采集、狩猎、懂得用火,创造原始的文化。在这里我们展出的有旧石器时代的一些工具,有用于削刮的削刮器,用于 砍伐砍砸器和用于雕刻的尖装器等, 还有一颗出土于南阳南召的类人猿牙齿。

距今已有八千年前的裴 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大地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锄耕农业。伴随着农业的出现,制陶、纺织等手 工业相继产生,先民的开拓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 人类从打制石器也逐渐的向磨制石 器是转变,磨制石器更加锋利,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也表明了人类有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 石器时代。在这里我们展出了石斧、石镰和石铲,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石斧、石镰和石铲的作用与我们今天的几乎是一样的,石磨盘长 68cm,石磨棒长 58cm,主要用于稻谷的脱壳, 1978 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

个陶鼎,叫做乳钉纹红陶鼎,1977 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它表面的这种纹饰叫乳钉纹, 在以后很多的陶器和青铜器上都有应用。 鼎的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锅, 这个鼎通高 22cm, 口径 23cm,是手工制作的, 首先搓泥成条, 盘制成胎,烧制而成。

接下来我们将要看到一件 “骨笛” , 这件文物 1978 年出土于漯河舞阳贾湖遗址。它是用仙鹤的尺骨制作而成,长 23.1cm,它的两端粗细不一,这样就导致了音调的难以调节,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它的大孔旁边还有小孔,以调节音阶。它可以吹奏出六个音阶,甚至有可能是七个音阶。

这件展品叫做双连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1972 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市大河村,通高 20cm,以泥质红陶作成两壶并联,连腹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体近似于橄榄型,通体施红衣,绘黑彩平行线条纹。是一种饮酒器皿,使用时两人共执此壶,同时饮用。这种饮酒习俗 在现在的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它是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 紧接着我们看到的都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多为彩陶,器物身上的花纹各不相同有鱼图腾、鸟图腾、植物崇拜、动物崇拜、生殖崇拜和天文崇拜。从这些图腾崇拜中我们不难 看出,仰韶彩陶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其绘制出的图案,有许多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

这是 1987 年河南省濮阳县县城西水坡 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蚌壳龙虎图案” 的仿制品,我们把它称为”中华第一龙” ,出土地濮阳也因此称为“龙乡” 。出土的时候,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头南足北,身长 1.84 米,在其左右 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左侧为龙图案,身长 1.78 米,高 0.67 米,昂首、弓 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右侧为虎图案,身长 1.39 米,高 0.63 米。虎头微低, 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如下山猛虎。在其脚的下方,还有用蚌壳摆放的北斗七星的图案,这一组展品的摆放位置正好与我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 虎”相吻合,这也正体现了古老的星象和方位意识。

此后我们看到一件很是不起眼的文物,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块儿铜渣,这块铜 渣出土于周口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长 1.3 厘米,断面近正方形,铜绿色。证明在四千 三百年前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冶铜技术,这是人类物质文化由石器向青铜转变的物证。 这两节陶制管道,这就是当时的排水管道,和今天的排水管的外形和相似, 每节长 35—45 厘米不等,直筒状,一端有榫可以套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