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及答案

时间:2022-11-24 18:18:50 作者:壹号 字数:21512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

一、导论

Q1:什么是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Q2: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解:1.从认知状态上说,物质具有客观性,所有主体对它认定一致。

2.物质有实在性,即质的确定性,不是瞬息万变而是一贯的存在,所以不依赖与人的感觉而存在。

3.物质具有感觉确定性,即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这种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能动的反映,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二、实践与世界 Q1: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的活动。实践把人的本质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同时实践是人自由自在的活动,人能够利用客观规律,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 Q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因为人是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所以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而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人的意识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肉体组织中发展出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从人的本质看,人的实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构成人类的存在方式。 Q3:如何理解主客体的相互关系?

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来看,主体在主客互动关系中具有主导地位,在实 践中,主体一方面受客体制约,一方面又不断发展自己超越客体限制。主客之间这 种限定和超越就是主客关系的实质。

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主体化

的双向运动实现的,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而客体的主体化是指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成为主体的一部分。 这两种双向运 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客体对主体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超越性 的表现,是实践的本质内容。 Q4:怎么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因此实践具有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 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 渗透,形成的人类社会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而且,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也都是 通过实践来实现的,人类世界只能在实践中存在。

…… 此处隐藏4229字 ……

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实践使人认识的发生成为必要和必须。其次,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是主体对客体的概念把握成为可能。正是因为有了实践这种人所特有的工具性活动,才能暴露事物间及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使之成为认识的内容。最后,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和公平性,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智能活动。总之,以工具性社会性为特征的人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和决定因素。

Q2:简述认识发生的表现形式。

认识的发生表现为两种形式,这就是密切联系的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 认识的种系指人类主体的认识发生过程劳动使人与对象处于实践关系中,也使人与对象发生了初步的认识及其抽象的关系,随着实践发展及其形式的多样化,原始人一切劳动形式和社会活动成为认识所指的对象,成为原始人的思维基础和抽象原则,原始人工具性活动中的理性因素就逐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构建出来了,猿也最终成为了人。

个体认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儿童从无认识能力向有认识能力的发生和转变过程。儿童依赖社会环境,需要建立同对象、同他人、同社会的联系和关系。而社会也力图按照一定的程序,把社会生活的“规范”和“范式”内化为儿童的活动方式。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儿童逐步建立起与社会相一致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又内化为儿童所特有的认知—思维的结构与模式,从而逐步发生和建构出儿童的认识能力。 Q3: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 。

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是社会需要推动其进行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是社会所提供的认识工具提高着他的认识能力,使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社会所提供的前人和他人的经验、知识,使能动地反映世界的活动像滚雪球似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下去。 Q4:什么是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表现为这两种活动在要素和运行方式上相似性、一致性。主体、中介、客体既是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框架,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和框架。同时无论在认识活动还是在实践活动中,都是主体运用一定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表现为主体和客体按一定方式实现的相互作用。

Q5:论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以信息相互作用为其本质特征。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变动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除了二者之间的认识关系以外,还包含、渗透着其他多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