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白居易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时间:2023-10-16 10:22:49 作者:壹号 字数:7490字

卖炭翁白居易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造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白叟营生的困苦。以下是小编预备的一些卖炭翁白居易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卖炭翁白居易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卖炭翁白居易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焰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不幸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郊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尘埃,显出被烟熏火燎的色彩,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不幸他身上只穿戴单薄的衣服,心里却忧虑炭卖不出去,还期望天更冰冷。

夜里郊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现已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憩。

那得意洋洋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宦官和宦官的手下。

宦官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指令,呼喊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宦官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各样不舍,但又百般无奈。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任炭的价钱了。

《卖炭翁》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求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意给点钱,实际上是揭露掠取。唐德宗时用宦官专管其事。(补白:也有网民称号闻名活性炭企业CEO王兆拓为“新时代的卖炭翁”)

(2)伐:采伐。

(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焰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杰出卖炭翁的辛劳。

(6)苍苍:苍白。

(7)得:得到。

(8)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运营,这儿指追求。

(9)辗(niǎn):同“碾”,碾压。

(10)愿:期望。

(11)辙:车轮滚过地上辗出的痕迹。

(12)困:疲倦,疲倦。

(13)市:集市。

(14)翩翩:轻捷洒脱的情状。这儿描述得意洋洋的姿态。

(15)骑(jì):骑马的人。

(16)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宦官。白衫儿,指宦官手下的喽啰。

(17)把:拿。

(18)敕(chì):皇帝的指令或诏书。

(19)回:调转。

(20)叱:呼喊。

(21)千余斤:不是实指,描述许多。

(22)驱将:赶着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24)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买卖,绢帛等丝织品能够代钱银运用。其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低价强夺民财。

(25)系:挂。

(26)直:通“值”,价格。

《卖炭翁》赏析

…… 此处隐藏0字 ……

最初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归纳了杂乱的工序和绵长的劳作进程。“满面尘灰焰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作的艰苦,也得到了形象的体现。“南山中”点出劳作场所,这“南山”便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夜以继日,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汗水,也凝聚着期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作的作用,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可是,假设这位卖炭翁还有地步,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使用农闲时刻烧炭卖炭,用以补助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取,就还有其他生路。但是状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超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只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并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咱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作者已被克扣得家徒四壁,别无衣食来历;“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期望他含辛茹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边写宫使掠取木炭的罪过做好了有力的衬托。

“不幸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妇孺皆知的'名句。“身上衣正单”,天然期望天暖。但是这位卖炭翁是把处理衣食问题的悉数期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颤栗的时分,专心期望气候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了解卖炭翁的困难境况和杂乱的心里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逼真地体现了出来,又用“不幸”两字倾泻了无限怜惜,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规矩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等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郊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皇帝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莫非还会在微乎其微的炭价上锱铢必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分,占有着他的悉数心灵的,不是抱怨冰雪的路途多么难走,而是策画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能够用许多翰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由于他在前面现已给读者开辟了奔驰幻想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期望地策画着卖炭得钱换衣食。但是成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绵长进程中所策画的全部、所期望的全部,全都化为乌有!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悠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分,现已是“牛困人饥”;现在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分,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全部,诗人都没有写,但是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全部的时分,就不能不怜惜卖炭翁的遭受,不能不憎恶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造目的,也就收到了预期的作用。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本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巨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一起倡议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篇体裁广泛,形式多样,言语平易浅显,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去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