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榔头读后感精选10篇

时间:2022-11-24 16:06:21 作者:壹号 字数:24011字

东榔头读后感精选10篇

  《东榔头》是一本由杨葵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榔头》读后感(一):沸腾的生活,潮水一般

  看杨葵的《东榔头》,很喜欢这些文字,字里行间都是生活的气息,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有些是我成长中见识过的,有些是那个我不曾经历的年代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乱七八糟,混乱不堪的生活真相。如果介意,这就是烦恼,如果不介意,这就是沸腾的生活,潮水一般,浪涛相继,生生不息。

  《东榔头》读后感(二):轻松的生活,轻松的读书

  如果说世界很严酷,那只有我们自己去寻找轻松了。

  作者在《过得去》、《百家姓》后,又出版了这两本随笔,继续保持他轻松自在的笔调。

  随笔看起来随意,实则颇见功力,表面上兴手拈来,实则往往以小搏大。首先,需要有一定生活阅历,这才有得写、有得谈,若生活乏味,那还写、谈什么;其次,要有一定的见识,这才有得取舍,毕竟它不是事无巨细的流水账;第三,要有一定的文采,这才让他人有得读。

  此几点,杨先生基本都有了,所以才有了我们喜欢的写他身边的仿佛也是我们身边的这些随笔集。

  《东榔头》读后感(三):写篇短点的

  上班的时候,特别空,网上买了一堆书,这本体积最小,偷懒想先上手,而且固定模式思维的缘故吧,觉得应该先看《东》再看《西》。

  不知道看了几页还是几篇的时候,开始觉得有趣,又再看了几页或者几篇的时候,觉得舒服,继续又看了几页几篇之后,突然不想看了。

  这本书在上班的时候看简直是浪费。我先描述个场景。在阳台上晒着暖暖的太阳,藤椅配蒲团也罢,布艺柔软舒适沙发也罢,就是个木头或者塑料小板凳,也应景。弄壶自己喜欢的茶,我觉得应该搁壶锡兰红茶,别人弄壶绿茶白茶乌龙茶什么的都挺好,特别懒的靠在那儿,看上两页,想上一会儿,回忆点儿什么,眯上几分钟,然后再被勾引着看下一篇。脚边要是有个比我还懒的猫阿狗的,这时候再踹上一脚,它要是连看都懒得看我一眼,这个调调就出来了。

  想想这个画面,再看看上班的这个环境,好好的把书装进包里带回家,给它划分类别:这不是上班时候实在无聊打发时间的一本书。

  《东榔头》读后感(四):生活 柴米油盐酱醋茶

  最近几年很少能够看到这样纯粹的书了,书的封面很简单,白纸黑字的感觉,淳朴,没有半点杂质。书没有腰带,没有推荐,如果说按照杨葵先生的名声,找几个知名人士写几句推荐或者是在腰带上写上比较醒目的话语还是有这个权威的,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最干净的纸,最安静的字去写自己心里的那些话。我很喜欢这样的书籍,没有杂质,感觉可能是和职业有关系,本身杨葵先生就是做编辑的。

  现在长春的外面下着大雪,那雪真大,好像近期没有下过那么大的雪了,这本书很适合这样的天气来读,最好泡上一壶好茶。读书就好像与杨葵先生谈心一样,他正在给我讲述他的生活,他的故事,他的心里话。他应该是老北京人,心里对北京城还是有着情节的,还记得他在里面说他的一位朋友曾经写过一句这样的话,下雪了,北京变成了北平,这句话是怀念也是喜欢。与杨葵先生有几个共同点,都是编辑出身,都爱读书,都喜欢喝茶,身边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没有先生那样的成功,但是心情是一样的。

  以前的时候总是感觉生活有的时候有点乱,有点杂,或者说让一些人说成有些闲散吧,读书喝茶,这是平时都要做的事情,却被一些人说成了享乐,说成了不务正业。平时读书也偶尔被父亲说是看闲书,虽然父亲也爱书,但是他感觉我这个年纪最好就是多读一些专业的书籍吧。学习对于父辈人来说是永无止境的,他也是希望我能够变得更加的优秀。看先生的书有种找到理解自己人的感觉了,喝茶读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也为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而感觉高兴。

…… 此处隐藏4742字 ……

  “闲读书,读闲书”曾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杨葵用自己的新书把它们落成了现实。这两本分别叫《东榔头》、《西棒槌》的随笔集,薄薄的,小开本,拿在手里十分舒服,大点的口袋就装得下,读的时候,仿佛时间都缓慢、闲散了下来。

  《东榔头》写的是老北京的生活琐事,所谓“生活不就是这样么”。书中,他谈吃、谈住、谈生病,聊酒、聊天气、聊北京,就是不谈成功和理想,也不正面围攻现实生活,而是对生活的细节进行一连串地触碰、尝试和努力。说吃就说吃,从吃螃蟹说到吃松茸,从十几个小时熬得粥说到爱人给拌的水果沙拉,说这素食者也能分三类;聊酒就聊酒,为啥古代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也不见暴饮暴食?聊工作就聊点儿新鲜的,他一朋友的工作是倒腾挂历,就从10月份开始,干仨月活儿,够养活一年……

  《西棒槌》是写杨葵这些年的读书经历,所谓“闲读书,读闲书”。读起来容易得很,像个老友在身边絮叨,像扑面的三月春风,亲切、柔和、舒服、没负担。《西棒槌》则把过他眼的书里里外外吐槽一遍,连包书皮儿都没落下。粗心的读者要问,这都哪儿挨哪儿啊,细心的读者就发现,这才叫生活。

  杨葵说这几十年就干了两件事——“阅读”和“过日子”。过着过着,他把日子过成了镶着金边相框的彩色照片,那些细小而琐碎的快乐,正是照片中最柔软、最动人的部分。忽然想起胡兰成予张爱玲的那句话,但求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生活的心意从来都不是形式上,老瓶装新酒也不对,最好是连酒都不装,只剩一个空瓶子在,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漫怀虚无,最好。

  字里行间看得出,杨葵是真实的,喜欢让文字只用来表达心声,让生命无所畏惧。文字可以不华丽,但一定要情真意切,发生的事儿可以不轰烈,但一定要实实在在;他也是“任性”的,喜欢在想写的时候写,写想写的而非别人交待的,虽然很任性,但是却愿意这样宠着自己。书中有一篇文就直接提到,他不喜欢把文字变得功利,更不想让它演变成一种任务。

  书给人的感觉是淡淡的,连封面都是淡淡的灰色和暗白色,仿佛收获后的麦田,没有了金黄的颜色,只隐约留下一丝劳作后的温馨和倦怠,这恰恰印证了作者本人质感的生活。凡事一旦刻意起来,就将落入“窠臼”。生活,哪来的那么多齐整,那么多完美,拉拉杂杂、乱七八糟才是生活的真相,人生的乐趣,不就在这小小琐碎、小小抱怨、小小放纵里面么?

  想到这里,我终于在过分健康、正常、阳光明媚的气氛里,在那些高呼着“爱”和“梦想”的桥段前败下阵来,偷偷抱着《东榔头》和《西棒槌》逃跑——我也需要商场的打折大促销,也需要吃火锅抢座位的嘛。

  文章已刊发于3月16日《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