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5 09:13:24 作者:壹号 字数:20442字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经典读后感10篇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是一本由骆以军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一):我的另一种生死与爱欲

  在小说的第76页作者似乎就点到此篇小说的目的——“我信赖的时间术,在小说之外的,包括宽恕、透过第三者放话的真相对质、另一种翻转的生命视景,或经由无辜纯洁的下一代重新学习的爱的能力……这一切原本交给继续流动的时间。”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二):从《遣悲怀》到《回忆》

  骆以军不是个受欢迎的台湾小说家,我想主要原因大概在于他的文字中总有一种阴沉、乖戾的感觉。在我所看到的这两部小说中,他的生死观、对未来的窥探,乃至以次子的身份折射自己当下生活的写法,在时空穿插,现实与虚幻无界限对接的过程中,堆砌了大量生活的细节,35个章节中从萨斯、912地震到朋友聚会、孩子淘气的生活场景,不断穿越到了前世、未来,荒诞、戏谑甚至肆无忌惮,让人感慨作者的创造力和摧毁重构一切的勇气。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三):梦幻与现实交织的文字

  骆以军的文字有种奇异的梦幻感,一个个电影般的场景,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情节,都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但不时让人陷入迷惑。

  如果这是虚构的故事,为什么读起来那么真实,这个“次子”当时的一切心理活动都细致清晰,而作者又能清醒地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上回忆自己;如果这是真实的,为什么读着读着一个故事却发展出了虚幻如梦境的结尾,让人有种读卡尔维诺甚至是马尔克斯的感觉。

  而作者对于几十年后的未来,似乎带着种悲观的宿命感,预见的画面总是和战争、经济萧条有关。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四):在细碎晃眼的一通描述中翻捡出的结论

  出于某种偏见,我一向不大信任现年四十多岁的中国作家。可这次我受了「假设一种事实」的巨大蛊惑,买下了这本书。

  作者把叙述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缝隙,太富于感觉了,同样也太细碎了。且看嵌在书页间随处可见的括号吧。他们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必要的。和苏童的散文相似,作者无限放大他的五感功用,却没能把故事从个人回忆中提出来,于是故事只余下个人价值。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五):最近被各种叙事手法各种洗脑

  私人的故事我真是兴趣不大了,除非真的特别好看,特别有共鸣。

  但是这个本书的最大特点应该就是整本书的叙事手法,如题名,这是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理顺了应该是我次子在未来关于我的回忆。

  其实是作者自己在现在想象将来自己儿子对自己的回忆,但真实情况是现在的自己站在未来,对过去的自己进行一下追述。

  看的时候想起《我的父亲母亲》,这个比那个的叙事手法又多了一层~~

  除此之外,就无感了。

  这样的手法也没法拍电影吧?想想这样的假想者叙事方式,在电影里是不是不好表达,因为他不像书,我们明确的知道作者是谁。

  好啦,只是我这样普通的大脑觉得不ok,说不定大导演已经酝酿出这样的作品了。

  叙事这真是门有意思又大学问的事!

  慢慢品吧。

  PS:书看到第十篇,弃了~~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六):一开始以为不懂你其实是我没文化

  文字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唯一的交流媒介。文字不像电影可以那么丰富多维,也不像音乐可以虚幻抽象。用文字传达的话既要讲清楚又要带情绪,不能让读者估摸着揣测着去读,这样就像是研究文字了,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 此处隐藏3373字 ……

  《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读后感(十):读书笔记

  父亲内心那个“陨石坑累累”的月球表面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观,我不得而知。但我清楚记得那个画面:那大约是从那座水利局招待所出来的附近巷弄,那儿浓荫密覆,枝叶扶疏,一些梧桐或菩提之类的薄树叶还翻翻闪闪晕透着光。母亲牵大哥远远走在前面,父亲牵着我的手,我突然将父亲的甩掉。他又将我的手牵起,我又用力甩掉,如此重复再三(也许我以为在和父亲玩游戏)。但最后一次他将我的手紧紧抓起,看着我,说:“再甩一次看看。”

  我笑嘻嘻地一把甩了,下一个瞬间,父亲就不见了。只有我孤自一个站在那落叶旋转飘下,隙光盈满的空画面里,其实父亲躲在下一个转角的砖墙后偷看我的反应。但我以为这世界真的只剩我一个了。时光静止得仿佛可听闻那些爬墙虎窸窣蔓爬之声响。后来母亲回忆她牵着大哥回到那儿,发现我一个小人呆在那儿,直着眼,像一尊落单的矮人陶偶。(p46)

  窗外的街景流逝而去,我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模糊幻念,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当我将额抵窗玻璃上,看着上面映插着那张老人的脸,忍不住想起我那可怜的母亲。她一定没想到,有一天这世上就只剩下我,变成这样一个孤单且得了失忆症的糟老头,和这一群劲搞搞的年轻人蹭窝在同一辆公交车不愿下车,只是为了图点人群的热闹温度。我知道他们到站下车后,会和那成千上万聚集岸边,和他们一样的年轻人汇合,然后用烟火、蜂炮、冲天炮、火箭炮……瞄准射击湖泊中矗立的那座玻璃巨碑,那像光点像远方着火的蝗虫,整批扑向自己的镜中倒影,然后噼里啪啦,在水波拍击声中复归黯灭。(p49)

  对我这辈人来说,“父亲”的难以言喻之印象,似乎可以和“公路”的意象连结。父亲总是沉默的、严峻的,在你还是孩子的时光,不理解他为何那么吝于表达爱,你不知道其实他自己正承受着被这世界压扁挤碎的恐惧。他或许也不知如何告诉那个身旁的小人儿,世界是怎么回事,譬如温德斯的《德州巴黎》,那一片枯荒空旷的瘠土砾漠,日曝下景物扭曲着;譬如安哲罗普洛斯的《雾中风景》,小姊弟两个拿着从未见过的父亲自异国寄来的一张风景幻灯片,上路去寻找那风景里的“父所在的地方”;譬如俄国片《归乡》,从天而降的阴郁凶暴的父亲,带着那对兄弟,开车往他们陌生的远方,踏上启蒙之途。公路作为天空的反面,被压躺在大地,跟着丘陵、沙漠、草原、海岸起伏,同时又蜿蜒伸展向这个世界的各种可能的方向。它只展现,从不多话解释。一如父亲,你必须在很多年后,才想起,并领悟他当时带着你站在那些风景前的画外音:“记得你所看到的一切。”

  很多、很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光,有一个画面:我父亲会在台风过后,溪流暴涨的阴冥夏日午后,带着我和哥哥,穿过那些低矮屋檐人家的窄巷弄,经过一座铁丝高网内铁环圈发出如隐抑怒气的巨犬咆哮声的变电所,穿过一片拖鞋会深陷松土的竹林,爬上一座旧破的矮河堤。那时新店溪边犹未建起那环河快速道路的水泥高墙,河堤似乎是日据时代留下,砖土崩落、裸出灰砖,隙缝间布满芒草、蕨丛、牵牛,且有附近住民搭的丝瓜棚架、种的木瓜树。那登上河堤的石阶,似乎是每一级用溪边鹅卵石凑拼砌成,上头覆着细细一层土马棕。父亲带着我们,走在那窄窄的河堤上,我们静默地跟在他身后,那段路在记忆里像一幅超现实之画,河堤下的运动公园跑道散放着一种忧郁的亮橘;远近的行走或跑步的人们,像没有脸孔的黑影;当时还没有永福桥,远眺和我们站立其上的河堤平行的恶水溪流,声响轰轰,整片灰色的卵石河滩上孤伶伶停着一台黄色挖土机。较近处是一整片一整片的芒草丛……

  那一切如此空荒、孤寂,我父亲会站在某处(或一块巨石、或一株刚植下的柳苗幼株旁),掏出一根烟点上。我和哥哥则在一旁匍匐于地,看小水洼中的蝌蚪和翻着白肚的小鱼尸,我总以为父亲会对我们说些什么,但他什么也没说……(p264—265)

  这本书写得是在太过意识流了,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