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台湾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4 18:14:57 作者:壹号 字数:19962字

台湾 台湾读后感10篇

  《台湾 台湾》是一本由赵国明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27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湾 台湾》读后感(一):加幾句歪詩就是新史學?

  買了又上當了啦~殘念~

  顆顆~靠網路百科拼湊加幾句歪詩打屁就是新史學壓XD~錯誤太多鳥~歷史研究生不應該是這水平壓~

  台灣通俗史至今沒見水平高的,也就騙騙讀者的錢,還是再讀一遍連雅堂先生的《台灣通史》好了~

  《台湾 台湾》读后感(二):诗意斐然中了解走近台湾

  《台湾,台湾》,是一部台湾通史,却非一部普通意义的史记类著作。它“融诗歌之美、史料梳理与手记于一体”,用诗词和文章的形式来完成的。如叙述鸦片战争姚莹击败英舰时,作者赞道:“等闲破解洋枪炮,血肉长城海水礁。鸦片有心熏绿岛,神人恃电在波涛”(《姚莹击败英舰》)。正是作者以诗人笔触,运用了五七言绝句、律诗、排律、词等多种形式的“无先例可循的诗话体”写作,使其避免了普通历史著作单纯讲解罗列的枯燥和乏味,显得生动而活泼,从而取得雅俗共赏之效。

  《台湾 台湾》读后感(三):政治正确 台湾台湾

  第一次对自己期待的书大失所望。

  那是高考前的一个月买了此书,发现其内容与文风与历史课本基本没什么差别。

  那感觉就像“大陆就是天朝上国,宝岛你回不回也得回“的鱼塘总裁般的姿态。

  且该书对于日占时期的历史,未免政治太过正确,令我读起来不免有看人民日报台湾版的感觉。

  再者此书之内容实在乏善可陈,毫无新意。读罢后,我不免好奇作者是否到过台湾。而整本书充其量像本大陆报纸报道台湾的摘抄剪录罢了。

  说实话,我只能对此大失所望,以及封底那些”漂亮“的好评感到无奈。

  《台湾 台湾》读后感(四):让历史的乡愁留住你的回眸

  台湾,对于我来说,既有点熟悉,也有点陌生。因为1949年的国共分治,长期以来台湾成了人们眼中对海峡对岸的遥望,当然还有一点点神秘。这些由于历史和政治造成的隔阂,随着近年来两岸互通的实现也有了更多的通途。近来越来越多的台湾自由行旅游给大陆的民众带来了更多对当今宝岛风貌最直接的感知。我想,读一读《台湾 台湾》这本书,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认识。

  本书讲的是台湾的历史,远的一直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的没有纪年时代的远古,近的一直叙述到两岸实现的“三通”政策。每一段历史都配有一首小诗,充分概括了那段时期的悠悠往事和留存的重要内容。也按照年代的次序,一路延续,顺理成章地讲述地理、风貌、习俗、文化、军事、政治及与大陆密切相关的渊源和史实,其中当然也包括大家历史书中熟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事,包含了台湾是中国领土历来已久的依据,包含了宝岛民俗风情份丰富资源自然风光的详细描述。然而真正能够引起我兴趣的,不是饮毛茹血时代的荒芜,不是秦汉时期的风俗,不是明清时代的发展和抗击海外殖民侵略的雄图,也不是被日本占领统治期间的屈辱,而是国民党战败退居海岛后的事实和一些真相的揭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段历史肯定是无法深入却依然想回顾。

  其实在去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日子里,就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书籍,从侧面或者历史的背景中或多或少对台湾的过去有了些了解,当我们看到今天的台湾有一个自强不息的民主时代时,也是在思量着百年前民国的由来和得失,也在对比着大陆与台湾的优劣,同时也在考虑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前途,那一定是要坚持“放弃隔绝、共谋发展”的漫漫长途。

  可以看到国民党退守台湾后的反思和作出的举措,可以看到国共双方即使是在最严峻的对峙时期依然寻求沟通和接触的努力,可以看到海峡两岸由于政治原因被隔绝的亲情在呼唤。尤其是读到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诗作《望大陆》,他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国之殇。”,当看到玉峰山顶那尊眺望大陆的雕像的照片时,顿时感到了那种浓浓的乡愁、还有那期盼回归的眼神!

…… 此处隐藏2650字 ……

  《台湾 台湾》读后感(八):用历史映照未来

  台湾是让中国人纠结的地方,台海关系也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但真要说起台湾,大多数人也许就只能说一些诸如“那是祖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话,而要往细里说她为什么是祖国的,自古以来自的是哪个时候,估计很多人就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就我自己来说,对于台湾、台湾历史的了解,也仅仅只停留在它出产水果很多,还有就是对郑成功收复台湾、《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以及后来国民党退据台湾这三个历史事件的粗略印象上,除此这外所知甚少。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阅读了赵国明(荒芒)的《台湾、台湾》。这是一部有关台湾通史的著作——用“融诗歌之美、史料梳理于一体”的新式写史方法(这是作者自己所引以为傲的一种历史的诗性叙说),以时间为经,以台湾历史大事和重要人物为纬,利用考古最新成果及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介绍上启远古洪荒时代,下至当今民主运动的台湾历史上最真实、最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再现了不同时期台湾风云变幻的一个个历史场景,勾勒出台湾人民热爱台湾、开发台湾、保卫台湾的历史轨迹,凸显两岸人民自古以来休戚与共、血肉相联的历史画卷。我个人对他所写的那些诗句欣赏不动,甚至觉得是刻意为之,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并无多大价值,所感兴趣的只是他所写的内容——台湾的历史。应该说,它很好的解答了我的疑问,为我补上了一堂生动而真实的台湾历史课。

  台湾的历史起始于已不可考的“海底人”,而东夷人、营埔人的迁台则已经有大量的考古发现来佐证。在明朝以前漫长的历史中,大陆上封建王朝更替迭兴,但对台湾的经略却进展不大,偶有派军,也不长驻,台湾的开发进展缓慢,可以称得上是波澜不兴——从卫温率兵登台,到孙恩、卢循起义波及台湾,到隋炀帝发兵征讨琉球,到唐太宗时施肩吾带领族人迁居澎湖,到汪大猷驻屯台澎,再到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最后到沈有容渡海登台驱倭,这中间经历了将近1400年。我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脚步迈得太慢!而接下来,历史的节奏明显加快,很多历史事件人们都耳熟能详——先是西班牙、荷兰侵占台湾,后来郑成功收复,又有施琅平台统一,接着就是《马关条约》割让后50年的日本占领时期,再往后就是国民党退守台湾、经营台湾的历史。

  台湾的历史这么一路走来,脉络非常清晰,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但是现在,却出现了一种乱相——国民党退守台湾,依靠从大陆搜刮的大量黄金,加上采取了正确的发展策略,经济实现了起飞,民主政治有了很大发展。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之后,李登辉、陈水扁大力扶持台独势力,引发岛内蓝、绿两派之间激烈的统、独之争。如果除去学术上的争论不谈,那些别有用心者——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他们为了给台独提供“历史”依据,达到为台独张本的目的,想法设法的割裂历史,割裂台湾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脉联系,挖空心思要把中国历史与台湾历史分割开来,别有用心的认为台湾的历史是荷兰人开辟的,只有区区400年而已,以造成台湾本来就是孤悬海外,与大陆无涉的假象。

  历史是严肃的,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同一事件,对同一历史,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有不同看法,但历史的联系不容割裂,历史的线索不容割断,基本的史实不容回避,更不容篡改,不容歪曲。李登辉、陈水扁之流的政客,大肆宣传台湾的历史只有400年这种说法,不但是在割裂两岸之间一脉相承的血肉联系,也是在抹煞台湾原住民开发台湾、保卫台湾的贡献。他们的这种做法除了暴露自己的无知之外,只能让人感到卑鄙,感到不耻。这本书用详细的历史资料对这种历史观点进行了有力回击,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正本清源、认识历史的功效。

  当然,对于当前台湾岛内统独之争的乱象,不可能只简单的通过一本历史书籍就能够终止,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土壤进行具体分析。对于台湾一般民众对统一和独立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不得而知。冒昧揣测一下,如果赞成统一,大概是因为自古一家、同种同文,但可能会有疑虑,那就是大陆的政治架构、经济发展,统一后会不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如果赞成独立,可能是基于对台湾孤悬海外、自成一家的认识,其不敢独立,则是因为大陆的武力威胁。似乎每个人都在纠结,都处在两难的选择之中。所以,我认为统一祖国的当务之急一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强化民族意识,增加台湾民众对我们是同一民族的认同感。这是根本的根本,该书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任务。二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强化两岸的经济联系,尽快减小两岸经济上的差距,使经济生活同质化、同水准。这是让台湾走不脱、独不了的策略。三是发展民主政治,构建一个两岸都能接受的政治框架,不光是一国两制,当然也可以是别的,只要能尽快完成祖国统一就成。

  汤因比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我个人认为,祖国统一将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胜利。而这一胜利,尤其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这一历史,需要我们共同书写。统一祖国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诉诸于武力,但不可避免会造成民生凋敝、生灵涂炭,而且两败俱伤、后患无穷。所以,要实现和平统一,实现双赢,就必须从长计议,还要走很长的路。其实,如果我们把历史当成一面镜子,它不但可以昭示过去,照亮现在,也可以给我们启示,照亮我们未来的路——也许,这本书能够用它所述说的历史,以及对传统价值和民族意识的尊崇,来映照祖国的统一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