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春秋》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4 18:09:57 作者:壹号 字数:18078字

《草木春秋》读后感10篇

  《草木春秋》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木春秋》读后感(一):平淡之中见功力

  汪氏散文,让你在平淡质朴中慢慢回味。他描述风景,如画,仿佛置身其中,又穿插浓厚的地域风情。他的语言中可以捕捉到方言、日常口语等,还汲取了唐宋散文的特色,他自己也说过:“我受营养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所以即使我们读他的文章看似大白话,却也处处感染人,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

  《草木春秋》读后感(二):半夜看到“擂茶”这一段,馋死我了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米,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藠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诸葛亮有没有带兵到过桃源,无可稽考。根据印象,这一带在三国时应是吴国的地方,若说是鲁肃或周瑜的兵,还差不多。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都城纪胜》中“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梦梁录》“茶肆”条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有一本书载:“杭州人一天吃三十丈木头”。指的是每天消耗的“擂槌”的表层木质。“擂槌”大概就是桃源人所说的擂棒。“一天吃三十丈木头”,形容杭州人口之多。

  《草木春秋》读后感(三):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有一日忽然想起汪曾祺的《受戒》,在網上搜,看著了這本《草木春秋》,因著名字和封皮的配畫(不知這畫是不是汪先生自己閑來畫畫娛己的),便買來看看。

  書的內容和書名不太相稱,我以為會是類似與《閒情偶寄》這樣的書,但《草木春秋》本只是其中一篇,但從全書看來,也不是離題太遠。

  書中多是回憶往日生活的,自己的,與師友間的,爬山涉水,品茗品食,很多各地的飲食和風俗。給我印象最深的,卻不是汪先生細細道來的飲食之味,而是回憶幾位老先生的文章。以下摘錄我認為有趣的。

  43 他年輕時常常日以繼夜的寫。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來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時夜間寫作,竟致暈倒,伏在自己的一灘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發現。(他即是沈從文先生。)

  54 有一次要拍齊白石的畫的電影,想要他拿出幾張得意的畫來,老人說:“沒有!”後來由他的學生再三說服動員,他才從畫案的縫隙中取出一卷(他是木匠出身,他的畫案是自製的“消息”),外面裹著好幾層報紙,寫著四個大字“此是廢紙。”

  61 他到處搜羅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別的教授的孩子比賽。比輸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給他的小朋友,他再去買。(金嶽霖先生)

  還有一個自己撥鐘上班的圖書管理員

  還有很多啦。唉,第一次寫,寫的很差。但我想,多少記錄點,也許我就不會忘的那麼快吧

  《草木春秋》读后感(四):唯有美食与韶华不可辜负

  就我所读书以来,就美食生活这一方面,唯四个人令我印象深刻,一是梁实秋,于笔墨间更见得一种彻悟力,其次则是汪曾祺了,汪曾祺于吃食方面,很自得一乐颇见个人旷达气力,而另外两位则是古清生与张炜佳,后者虽在当下还可拿出手来,然毕竟还熬不过这前两位的仪态,终究是生疏了一些,这自然是后话。

…… 此处隐藏2708字 ……

  汪曾祺的书,是南方人思念南方的一味药。性子慢,心气平,手下流出来的字句,像小桥下的流水,细语潺潺,延绵不绝。近些年他的散文集畅行于世,《逝水》、《五味》、《说戏》等等。其实文章本身数量并不多,选来选去,免不了多有重复。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草木春秋》也是如此,但读者依然买账。这个集子的好处是有一条时间线,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境遇的不同文章。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他最深入人心的文章,几乎都是关于故乡的。梅雨天,咸鸭蛋,端午的粽子,粉墙下的新芽,河里的船,巷尾的庙,菖蒲,野菜,水鸭,蜻蜓,知了,蝉。他写那些平淡的早晚,篮中的瓜果蔬菜,温馨的家庭生活,乡里的风土人情,都像水墨画一样。

  写昆明的文章,也是非常好的。汪曾祺是西南联大的学生,随学校避到昆明,读书,毕业,当教员。如果国内还要有一个像江南那样婉约的地方,昆明是唯一的一个了。湿润,舒缓,跑警报也不用着慌。昆明的雨,翠湖心影,午门忆旧,观音寺……学生除了上课,就是在茶馆里看书,教授中不少奇人,学生里也不乏神仙。西南联大以后,无论国内哪一所大学,哪一个年代的学生,都不得这样的悠闲、自由。

  然后就到了北京。胡同文化,这是入选语文课本的一篇。《胡同文化》和郁达夫《故都的秋》是我最喜欢的两篇现代文课文。但和汪曾祺写江南的那些文章比起来,胡同文化远远不能成为他的代表作。为什么语文课本不选那些写咸鸭蛋的文章呢?大概咸鸭蛋没有首都传统重要。选语文课文的人总是这样,他们宁愿让你学北京的立交桥,也不让你读江南的咸鸭蛋。

  读者不太熟悉的,是建国后他在文艺界担任各种职务时,随众多考察团到全国各地参观、采风的文章。这些文章不太有名。并非不好,但让一个写小桥流水的人,去写泰山、新疆、戈壁、火焰山、赛里木湖,总是很奇怪。汪曾祺的风格,是他文章里氤氲的水汽,低回的河流,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而不是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苍茫。他自己也不喜欢泰山这样的大景,在《泰山石刻》里说:“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泰山是强者至善,我不是强者,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

  一个人在江南的粉墙黛瓦里诗意,容易做到;在暴风骤雨的政治空气里保持平和,就很难了。汪曾祺在《随遇而安》的开头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对于当时的许多事情,他反感,但没有怒骂,“我天生就不是有抗争精神的人”。他写了下放劳动期间果园里的风景,风雪里坐牛车的经历,用油彩给跑旱船的女工化妆的故事,以及一个人给上百种土豆画图谱、画完就把土豆烤了吃掉的趣闻。这些文章,依然是淡雅、平实、有趣的。

  汪曾祺的书,是南方人思念南方的一味药。然而,其实他笔下的江南,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一样,都早已消逝在时光里,今天的读者恐怕根本没有见过。即使踏遍如今的凤凰古城、周庄乌镇,也不会再见到昔日的沱江碧水、秀女船歌,这一切都只是笔墨间的标本了。所以,我们到底是在思念江南,还是在想象江南?到底是回忆故土,还是向往一个宁静的寄托?

  (已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