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任自流的时光》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4 18:09:24 作者:壹号 字数:8469字

《放任自流的时光》读后感10篇

  《放任自流的时光》是一本由[美] 苏西·罗托洛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任自流的时光》读后感(一):迪伦不过是唱唱歌

  有大篇幅写鲍勃及两人间的琐碎事,在《像一块滚石》《伤花怒放》等等其它书里也有,没有看点。但写到六十年代她与同伴冲破美国政府及中情局障碍飞赴古巴与卡斯特罗和格瓦拉会面这段,英气,传奇,心生激荡。来自民间的叛逆,苏西是动真格的,迪伦不过是唱唱歌。

  《放任自流的时光》读后感(二):不喜欢

  很不喜欢有人用明星的名字给自己做标签的行为。且不论内容如何,至少形式不喜欢。试想如果作者的男友不是Bob Dylan,而是另外一个不知名的谁,还会有这本书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本书的意义到底是对生活的感悟,还是只是用一个特有的身份去结露一个明星的私生活?

  《放任自流的时光》读后感(三):如果想了解美国60年代与鲍勃·迪伦的话,可以一读

  如果想了解美国60年代与鲍勃·迪伦的话,可以一读。可惜我看的电子版不全,只有100页左右,而且出版社将原版翻译删的乱七八糟了。我在想大陆的乐坛是否应该每个歌手都先去听听bob的歌,思考下什么是好东西,再来作曲,免的消费式的爱情快餐歌满大街都是,令人讨厌。

  《放任自流的时光》读后感(四):一本有余温的读物

  这本书不争不吵,很认真地文艺着。它不仰仗谁,不毁谤谁,不抬举谁,不偏爱谁。苏西到死都是女权女的代表,她用流淌的文字告诉我们:我是苏西,我有我人生,封面女只是我的部分经历,鲍勃迪伦也是。第一遍读的时候,纯粹一颗八卦之心。过段时间再拿出来翻翻,突然羞愧地意识到,对于名人,除了八卦,我还有其他东西可以挖掘,可以认识。心术正了,收获就大了。这是本有余温的读物。

  《放任自流的时光》读后感(五):good

  这是我看过的书中比较好看的书书~推荐大家看看~名字我也很喜欢阿 放任自流的时光~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

  《放任自流的时光》读后感(六):大地上的异乡客

  鲍勃魅力超群。他是烽火,是灯塔,为人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同事,他也是一个无底黑洞,需要坚定不渝的支持,帮助和保护,而我并不能够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这些——我自己也需要这些东西。我爱他,但我不能为了他的音乐世界而完全牺牲我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城市,都有感觉自己正生活在别处的人们。与其说格林威治村是一个实际的地点,不如说它是一个概念,一个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符号,一次对“大地上的异乡客”的召唤。甚至可以说,这个地方还在不在已经无所谓。重要的是:有价值的思想、伟大的创意注定能够找到土壤,然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只要有创造的精神,就永远能够找到方向。

  《放任自流的时光》读后感(七):《放任自流的时光》——我们曾经相爱

…… 此处隐藏739字 ……

  虽然书的封面沿用了两个人的经典照片,虽然书名还是用了那个去g的freewheelin,虽然副标题里也有“我与鲍勃迪伦”,但整本书读下来,其实写的还是苏西自己六十年代的生活。

  这段生活中有对社会的反叛,对革命的热情,也有对音乐的执迷,对未来的畅想,还有异国求学中的忐忑以及成长中不断遭遇的阵痛。虽然相当长的时间里,她与鲍勃迪伦同居在一起,但为了不做“迪伦吉他上的一根琴弦”,她在字里行间展现的那种淡定,却让人全然找不出所谓的爱情。

  书中不遗巨细的展现着她为自由而抗争的激情澎湃,也有她对那个时期各种音乐流派发展的娓娓道来,唯独缺少的,却是对那个整天与她生活在一起的小男生百转千回的感情。

  不过,既然鲍勃迪伦因为自己的放荡不羁而放弃了身边这个坚强独立的女孩,那就再没什么理由要求人家女孩晚年回首往事时,还要假惺惺的感谢你曾经的陪伴了。

  《放任自流的时光》读后感(十):那个年代

  诚然如陈震老师所说:“读它之前,我们以为苏西是那个时代代言人的女友,鲍勃的缪斯;读过之后,会发觉苏西才是代表那个时代的,而我们的鲍勃,碰巧做了她的男友。”

  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先前都是冲着我们的神才去拜读这本书的,读过之后才发现更多的是一个女人眼中的一九六零年代,一个她和迪伦一起走过的一九六零年代。

  由衷的被苏西所述说的那个年代生活方式所吸引,”在那个年代,我们为自己的思想而活,为自己的理想而活,为自己的信仰而活-----那时一九六零年代独有的生活方式。我们活得深刻,我们绝不肤浅。那时,我们真城地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并且我们真的做到了。“-----<放任自留的时光>P282页。多么想梦回到格林威治村去见证那段历史。想想都让人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