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复习资料1

时间:2022-11-20 01:03:08 作者:壹号 字数:13654字

篇一: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1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

1

2

3

4

5

篇二:八年级物理(上)复习资料1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资料

1、(2009?湖南)如图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所测铅笔的长度为 。

2、小强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9甲、乙所示。如果

以轿车为参照物,树是向___________运动的,卡车向___________运动;

如果以骑自行车的人为参照物,树是向______________运动。(填“左”或“右”)

3、(2013?庆阳)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

”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和4、(2008 上海)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点出发向Q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

B、经过6s,乙车离P点10m

C、甲车比乙车早3s通过Q点

D、经过3s,甲、乙两车相距6m

5、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V1,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6、“空谷回声”是声学的现象,“钟鸣罄响”是声学中的 现象。

7、一阵低沉的闷雷震得人心发慌,一声刺耳的尖叫使喧闹的人们徒然安静下来,上述两种现象中所强调的声音的特征依次是 和 。

8、钢琴与小提琴分别有“乐器之王”和“乐器皇后”的美称,当它们合奏同一旋律的乐曲时,我们仍能辨别出它们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

A. 音调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9、某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经过某点时,司机按了一下喇叭,4s后听到回声,则听到回声时,车距高山多远?

7、一辆汽车停在甲站鸣笛时经过7s听见对面山上传来的回声若甲、乙两站均在此山的同一侧,汽车正对着大山行驶经过一段时间到达乙站停在乙站鸣笛时经过1s即听见迎面山上传来的回声,那么甲、乙两站间的距离是多少?(设当时的声速是340 m/s)

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任何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都是3×108m/sB、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线也可“弯曲” D、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到地球上的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减少15°,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和

原来相比。

A.减少15° B.减少60° C.减少30° D.减少45°

某同学身高1.6m,立于一个大的平面镜前,若该同学离镜面距离2m,则人和像之间的距离

.若该同学向后移动3m

(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

A. 不变,但逐渐靠近镜面

B. 逐渐变大,且逐渐靠近镜面

C. 逐渐变小,且逐渐远离镜面

D. 先变大后变小,先靠近镜面后远离镜面

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cm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

篇三: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1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人发声靠声带振动发声

的,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不同介质

…… 此处隐藏2577字 ……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②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③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

④光的折射现象例子:海市蜃楼 、筷子向上折断了、池水变“浅”了、放大镜、

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投影仪、近视眼镜、老花镜、斜

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

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

6.若光是由较密的介质射入较疏的介质时呢?根据光路可逆的可逆性。作图如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