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关于语文阅读教育的基本训练指导

时间:2022-11-20 17:51:15 作者:壹号 字数:51899字
叶圣陶——关于语文阅读教育的基本训练指导语文,训练,指导,叶圣陶,教育叶圣陶——关于语文阅读教育的基本训练指导叶圣陶——关于语文阅读教育的基本训练指导

摘 要:文章试图从客观角度就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做一简要探讨, 即小见大, 以求揭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庐山”真貌。叶圣陶先生认为,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合适、有效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历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教学应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因材而施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转化运用原则;精讲多练、启发引导, 抓住基本训练, 突出关键能力, 阅读教学与思维训练的统一, 是实施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 是阅读教学取得好的效果的中心环节, 学生的阅读练习, 则是语文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叶圣陶; 语文阅读教学; 基本训练; 阅读指导;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着名的作家、语文教育家, 在长达几十年的教育、写作实践中, 形成了丰富而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2015年, 语文教育界深具影响的知名刊物《语文教学通讯》刊发了两篇颇受同行关注的文章, 一篇是李华平教授针对潘新和教授的专着《语文:表现与存在》所写的《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兼评潘新和“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1], 另一篇是潘氏随即发表在该刊的回应文章《诚心、专心治学才是正道——对李华平教授的回应与思考》。[2]围绕如何评价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展开论战:一方主张叶氏是阅读本位论者, 不重视写作和表达, 对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偏重阅读、忽视写作的弊端要负有一定的责任。另一方则极力辩驳, 认为叶氏写作与阅读并重, 语文教学中写作不受重视、学生写作表达能力不强, 原因错综复杂。一时间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造成了很多语文教师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困惑。笔者无意介入这一论争, 只是试图从客观角度就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做一简要探讨, 即小见大, 以求揭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庐山”真貌, 稍释语文学界特别是一线教师对叶氏的误解和认识困惑, 并为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一、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地位与任务

  (一) 语文教学的目的与阅读教学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

…… 此处隐藏12730字 ……

  (四) 对实施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 教师应在学生阅读中之疑难未明处用心着力, 切忌不分重点地逐字逐句地讲解。即使是精读课, 也不可采取逐字逐句地讲解的这种以前书塾里讲课的老法子。“据往时接触及近时间接闻知, 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 以为学生鲜能自览, 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78]“故为学生辅导, 宜究明其不明不熟之处何在, 由此出发, 更令稳步前进。另作辅导, 教师自必增其劳, 教师可云甘为学生服务, 不惮其烦, 而增加学生之学习负担”。[79]又云“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 主动练习, 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 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本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 令自为理解, 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 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 而学生免于被动地位矣。”[80]“鄙意则谓今日而言教育, 此一点 (指逐字逐句讲解的旧私塾式教学的老方法) 首宜打破。凡未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引导, 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 展卷而自能通解, 执笔而自能合度。苟能若是, 或未足以言教育革命, 然教育革命殆莫能外之。”[81]几十年过去了, 我国的语文教学面貌仍未见大的改观, 语文教育革命任重蹈远, 语文教育界及各位语文教师尚须努力。

  第二, 要做到阅读教学中的“五多”、“三不该”。阅读教学的一项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语感, “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感越富的人, 对于文艺的了解越深。怎样训练我们的语感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别人的作品。多读, 多体会, 多了解, 语感自然有进步。……多思索, 多观察, 必将有所见;多读作品, 多练习语感, 必将渐能驾驭文字。”[82]“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 ……既然如此, 教育工作者就得在启发、引导、辅导各方面多尽力多想办法, 绝对不该死读书, 绝对不该叫学生死记硬背, 绝对不该布置无益有害的作业让学生精神身体都困倦。”[83]

  第三, 要养成学生对好文章、好作品善于咀嚼、揣摩, 细细体会的习惯。“文艺作品里常常有所谓‘言外之意’, 话没明说, 只要读者想得深些透些, 也就能够体会。”[84]这种想深想透的工夫和过程就是揣摩。“一篇好作品, 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 必须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 自己提出问题来增加解答, 是有效办法之一。说有效, 就是增进理解的意思。”[85]“我之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 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宜领会, 即于此处提出问题, 令学生思之, 思之而不得, 则为讲明之。”[86]没有揣摩, 就无法达到欣赏的层次。“所谓欣赏, 是以透彻地理解为基础的。理解不透彻, 即使多少能欣赏点儿, 总不免遗漏若干地方, 没把好滋味辨出来。……一篇东西只读一两遍总是不济事的, 为了掌握全篇的精神, 不妨在细细咀嚼之后, 再来一贯到底地读它几遍。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路线, 按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节拍, 认真读它几遍, 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欣赏。”[87]叶圣陶反对粗疏大略、浅尝辄止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提出要求得精深完备的理解, 就应该“潜心会本文”, 即“涵泳”。什么是“涵泳”?“涵”, 就是“沉没”, 浸于水中;“泳”, 就是游于水中。“涵泳”就其字面意思说, 即深入到水下潜游。宋代朱熹说“学者读书, 须要致身正坐, 缓视微吟, 虚心涵泳, 切己省察”;陆九渊《读书》一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都是把“涵泳”作为一种读书学习的重要方法。所谓“涵泳”式阅读, 就是要集中心神, 沉潜于文章作品的“深水”中, 仔细揣摩、体会, 而不仅仅是浮游于文章作品的“水面”, 不求甚解。关于“涵泳”的途径, 叶氏强调学生“吟诵”的重要性, “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 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 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 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88]

  第四, 教师要结合各种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叶氏指出:“教学有原理, 有方法。原理须体现于实践之中, 方法须灵活运用, 不限于拘泥。以故任课教师之不断提高, 实为真正致效的主要途径。”[89]阅读教学中没有什么最好最优的方法, 适合教师和学生具体实际的、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教法, 就是好教法。“任何一种教法都有优点和缺点, 优点要它更优, 缺点要它改正, 这才能不断改进。”[90]“阅读和写作两项是生活上必要的知能;知要真知, 能要真能, 那方法绝不是死记硬塞, 绝不是摹仿迎合。就读的方面说, 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 哪里会‘真知’读, 哪里会‘真能’读?”[91]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借鉴名师、同行的有益经验和成功教法, 不断研究实验, 在实践中探索、检验和完善自己的教法, 甚至创造出好的教法, 切忌一味照搬因袭他人的既有经验和现成模式。“学习别人的经验当然很必要, 但是不宜生搬硬套, 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经验情况作适当的变通。同一种教法, 因为教的人不同, 学的人不同, 收到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92]

  第五, 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水平, 做到能够善读善写。叶氏将此比喻为“添本钱”。“年来常与景山、二龙路、丰盛胡同三校之语文教师接触, 时或往观授课, 颇感教师增加本钱, 最为切要。所谓本钱, 一为善读, 一为善写, 二者实相关而不可剖分。……此添本钱之说实至寻常。唯有教师善读善写, 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有一事可言者, 语文教学之提高, 与教师之水平关系至巨。教师辅导学生者为阅读与写作二事。教师善读善写, 深知甘苦, 左右逢源, 则为学生引路, 可以事半功倍。故教师提高其水平, 实为要图。”[93]无论是“增加本钱”之说, 还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譬喻, 都是在强调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务必要重视这一朴实深刻的见解, 切实做到多读书, 多练笔, 争取都能达到善读善写之境, 则距离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革命的目标无疑就会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李华平.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兼评潘新和“表现本位”语文教育观[J].语文教学通讯, 2015, (05B) .
  [2]潘新和.诚心、专心治学才是正道——对李华平教授批评的回应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 2015, (09A) .
  [3][4][5][6][7][8][10][13][18][22][23][29][31][32][33][37][38][40][46][50][58][67][72][74][75][76][77][86][91]刘国正编.叶圣陶教育文集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9][11][12][14][15][16][17][19][20][21][25][26][28][30][35][36][42][43][44][45][48][49][56][57][59][60][61][90][92]刘国正编.叶圣陶教育文集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4][27][41][68][70][73][78][79][80][81][88][89][9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34][65][66][82][84]叶圣陶集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39][47][52][53]刘国正编.叶圣陶教育文集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51]叶圣陶集18[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54][55]叶圣陶集17[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62][63][64][85][87]叶圣陶集10[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69][71]叶圣陶集24.致陈益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83]叶圣陶集25.答李业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