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时间:2022-11-25 10:55:19 作者:壹号 字数:34093字

篇一: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

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如同许多国家关系一样,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一直是令人如雾里看花一般。

建国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中美关系一直保持着神秘的“不正常关系”。直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这才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20世纪70 年代末,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抓住机遇,促成中美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至今,中美建交已走过50多个年头。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纵观70年代以来,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

学学科渗透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

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 此处隐藏7610字 ……

络、手机等现代传播工具,依靠政府与对外宣传外交政策、传播舆论信息、开展外交活动,以期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美国国务院设立了网络外交办公室,将“增进自由链接”作为一项基本外交目标,鼓励美国公民与国际社会之间经由互联网开展交流互动,实现“全民网络外交”。互联网客观上促成一个超越国家边界限制的信息空间,既反映客观现实又直接影响客观现实。美国国务院网站开辟的社交网站 Facebook、视频网站 YouTube 、微型博客网站 Twitter、图片共享网站 Flickr、地图搜索 Google Map 等链接,作为全民开展公共外交的主要工具,为美国外交开辟新的通道。近期中东、北非部分国家的社会动乱,与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煽动有密切关系。

美国的公共外交具有普适性、国家性和时代性三种本质属性,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则充分体现三性于一性,即美国性。美国将公共外交概括为:以政府主导的、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信息的国际传播为主要内容,涉及不同国家间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各种活动过程。目的是影响国外的公众舆论,从而影响其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推动国家利益实现。公共外交在美国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美国媒体、民众热衷于对外宣传自己的国家和价值观,美国企业、教育、民间团体积极提供各种资助。

信仰之争是权力与利益之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长期以来美国对外输出价值观念、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一些国家从意识形态到生活方式日趋“美国化”。一方面全世界的民族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地折射着美国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另一方面美国价值观的全球化又导致了全球性的文化地方化、本土化,乃至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直接碰撞。

四、公共外交宣传新文明观

文化多样性、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并列为当今世界的三大潮流。依循文化→国家(民族)→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规律,文明的多样性与经济增长一起推动着世界不断发展。全球亚文化群体大量出现,成为文化多元化进程的一个基本表现。为达到公共外交目标,赢得外国民众的信任,就必须寻求不同文化中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历来主张尊重多样文明,进而提出尊重世界多样性、尊重文化多元性的新文明观。2005 年 9 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 60 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此后“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被确定为中国新时期对外工作的主要目标。和谐是中国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的新内涵。和谐就是文化多元性的统一,是在差异基础上形成的秩序。文化的融合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而是在平等对话中交流沟通。通过交流,从每种文化或文明中寻找共同的理念,发扬光大优秀成分,使之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与政治、经济、安全问题共同成为建构国家实力的四根支柱,因此文化问题始终属于国家的战略命题。文化的进步不仅是自然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结果,也是近代信息革命后文化逐渐形成产业,与经济产业相互作用,通过市场机制传播运作的结果。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不可能产生封闭式精神文化,一个经济强国不可能是文化弱国。开展公共外交要遵循其内在的客观规律,结合本国的内政和外交战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蕴含并决 定着民族国家未来价值观的取向。民族文化底蕴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始终与主权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外交政策存着普遍的、必然的、内在的紧密关联。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外交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家地位明显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由海外华人华侨参与主办的、旨在传播华夏文明的孔子学院遍布世界,通过中文教育,积极寻求世界对汉文化的理解和对华夏民族和平发展道路的认同。

文化的多元化是世界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大背景下,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现代化与传统性相结合的独特途径,都有自己的优势。但世界政治多元化、碎片化特征日趋明显。

全球化背景中的世界文化,在日益增长的国际文化交流需求已经成为一种重新占有、交错生成、复杂的交融混合现象。要成功开展公共外交,需要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开展公共外交要视实际需要而定,首先应考虑国家发展的需求。由于公共外交需要与外国公众进行互动, 所以既要代表本国的核心价值观,又需要符合对方公众的价值取向,才能最终达成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识。因此,公共外交特别重视在双边和多边关系互动中追求认知度层

面的共识,尤其重视取得战略与策略层面的价值共识。在外国民众心中,中国人的形象是双重的。目前中国人自己看中国与外国人看中国还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看世界与外国人看世界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如何提升国家实力,如何对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中国的外交重心,也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