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牌危机的内涵\分类及应对策略研究

时间:2022-11-20 14:22:17 作者:壹号 字数:29059字

篇一:品牌危机策略

浅析品牌危机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难免会遭受品牌危机,导致公众对该品牌的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击,甚至使品牌被市场吞噬,使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如何采取正确策略使品牌度过危机,并在危机中抓住契机迅速复苏,已成为企业发展所必须面对和专注重要课题。令人担忧的是,从各种案例中我们可以可以看到,比起一些实力雄厚的国际品牌,中国企业在面对危机和处理危机方面稍显弱势和青涩。本文将以探讨危机产生的原因为基础,通过对数个中外企业在应对危机时采取的措施进行深入的对比与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危机应对上的不足和犯下的错误,从而提出应对危机的策略与原则,使中国企业在危机应对上有更多更有效的策略,在危机发生后转危为机,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品牌危机 危机应对策略 中外差异

一:品牌危机概述

品牌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进而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 品牌危机的产生原因通常有: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品质缺陷最易引发质量事故,导致品牌危机。经调查,企业品牌危机中60%以上都是由产品质量事故引起的。假冒产品对名品及企业的冲击。产品缺乏创新:如国内外一些老字号品牌出现的品牌危机。竞争不当,如前段时间蒙牛与伊利闹得沸沸扬扬的“诽谤事件”,使中国岌岌可危的乳品行业雪上加霜。企业品牌延伸不当,如极具阳刚之气的世界著名品牌哈雷—戴维森进军香水领域引发出来的危机。由品牌合并或兼并不当、品牌授权经营不当引起的危机。企业商标意识不强:因企业商标不到位而使品牌产生危机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更换品牌名称与标识所引起的品牌危机。

二:危机应对中外差异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即便是国际大品牌也常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品牌危机。电子业界的实力派——苹果也因其开发的新型产品——iPhone面临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危机。

自iPhone4在09年6月下旬发售以来,很多消费者都抱怨手机天线可能有问题,导致信号不好,但苹果公司先将此问题归咎于用户握手机部位不对,后来又说是电信运营商的软件问题。美国权威的消费品测评杂志《消费者报告》7月13日发表报告认为,iPhone4手机天线存在设计缺陷,并宣布不向消费者推荐该产品。由于该杂志的影响力、公信力,苹果公司市值一度蒸发超过160亿美元。对此,苹果公司连续两天保持沉默。

16日苹果公司在加州总部就此举行新闻发布会。乔布斯在发布会上承认了问题:“我们想让所有用户满意,但我们并非完美。”苹果给出的办法是:给手机装个保护套。9月30日前购买iPhone 4的消费者都可免费获得一个软胶保护套(市场售价29美元),已购买了该保护套的消费者将获得返款。如用户仍不满意可在30天内退货,只要手机没有人为损坏,就可获得全额退款。苹果还开放了天线设计实验室给媒体参观,首次对外公开其无线产品如iPhone和iPad的设计过程。

如苹果向iPhone 4手机用户提供免费手机套的活动持续至2011年6月底,那么该公司总计将为此支出近2亿美元,这将占据苹果这段时间内总运营收入的1%左右。若苹果实现召回的策略可能带来的15亿美元损失,与这相比发手机套的支出相比只是小数目。

在此次危机公关中,苹果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乔布斯公开表示,手机握住后信号有不同程度的衰减,这是手机全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是人,是人就会犯错,但我们很快发现了错误。”乔布斯引用数据来证明这一错误如何无足轻重。他表示,苹果客服接到的信号问题投诉只占投诉总量的0.55%;运营商AT&T的退货比率中iPhone 4只是iPhone 3GS的1/3;iPhone 4每100次通话的掉话率比iPhone 3GS多不到1次。

…… 此处隐藏6574字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当前中国正处在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经济实力持续强劲增长,不断变革和完善的市场秩序给大大小小的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但是另一方面,越来越复杂的商业环境和变革中的矛盾冲突也日益显现,综观近年以来,企业发生危机的频率明显增多,而且一旦发生,其后果相当严重,甚至很多老字号、名牌企业都难逃劫难,可能一夜之间就沦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声誉受损,形象一落千丈,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份额迅速减少,再难与其他品牌竞争抗衡。同时,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转型时期,市场运营的外部环境和舆论的监督环境都与以前大不相同,公众的消费心理和意识也越来越主动自觉,这使得企业的每一个细小的问题或危机情境都暴露在社会大众面前,所采取的措施都要步步稳妥得当。因此,企业的危机管理亟需上升到战略性即“日常性”管理的地位,对每一个可能产生的问题防微杜渐,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和冲击,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和1 丁永波,浅谈企业危机管理,现代情报,2004(12)

谐有利的环境,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成功的道路前进。

二、企业危机管理的主要问题

然而,现在中国的大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管理意识,他们注重品牌建设、市场调研、品牌推广,但是极容易忽视对隐形或显性的危机进行预防管理,或者不能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而危机的爆发往往是不确定的、突如其来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扩散性,一个危机的发生通常伴随着许多相关问题的暴露、难以控制,可能会引起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是企业陷入困境无法自拔。所以危机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会急剧恶化,最终引发一连串恶性后果,轻则损失物力财力,重则企业倒闭破产。像许许多多的大品牌如三株、冠生园、蒙牛,曾是行业内各自的领军翘楚,但是在危机事件上处理失当从而彻底失去信誉,难以东山再起。

(一)缺乏危机管理意识

由于我国过去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活动都在行政计划的范围之内,并不存在很大的危机,即使有也很快能够通过行政指令化解。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这种彻底的变革给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压力。而企业对环境变化不敏感,其管理方式并没有完全地顺势而变、加以适应,大多数企业的危机意识较为淡薄,他们总觉得自己现在发展得很稳定,认为危机不是常态,对小事不以为然,对潜在的危机因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企业过分注重产品、服务、推广、品牌推广等公关活动,过度追求具体可见的经济效益,忽视自身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危机管理缺乏认识,在危机尚未全面爆发时不能敏锐快速第意识辨别出潜在危机。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的危机识别能力的国有企业仅为24.1%,合资企业为34.8%,外资企业为25.2%,私营企业为29.4%。2

(二)未建立有效的危机反应机制

危机反应体制的投入建设需要花费一定的物力财力,对很多规模不大利润微薄的企业来说,这笔支出促使他们心怀一种侥幸心理,从来没有危机预警、危机演习,更不用说未雨绸缪地提前建立危机管理体系以应对危机的可能发生。目前也有许多企业建立了危机处理机制,但是在预警防范阶段没有及时反应,危机处2 冯辛酉,对企业危机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经济问题,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