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时间:2022-11-20 14:21:54 作者:壹号 字数:19579字

篇一:浅谈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作者:杨倩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摘 要] 用创意延续农村文化,发展米东区特色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使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农村人民的精神层面需求得到满足,这是构建二十一世纪中国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实现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十八大中关于农村建设的议题中提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创新文化创意的发展,促进农业精简、农民增收。文化经济一体化是当下社会发展的潮流。本文通过对于米东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的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农村文化 创意产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26-01

文化创意产业不受地域的限制,不仅在城市发展迅速,在农村也得到了发展的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解决了许多的就业难题。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导力量。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一个农村人口占60%的农业大区域,农村文化创意这一新兴的产业,成为了农村新经济新的突破口,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途径,成为培养新一代中国农民的重要支柱。

一、良好的文化政策优势

乌鲁木齐市在经济不断加快发展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了实现打造经济强市和文化强市这两大目标,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提高大,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政策和经费上努力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保障。而且,国家也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八大期间,我国确定了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到2015年将基本实现各个基层都有自己的文化站。政府的其他惠农政策也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农村举办的百日文化广场等活动给农村人学习科学、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些对农村文化方面的补贴也对农民学习文化起到关键作用,这些都是国家关心农村文化发展的体现。

二、农村信息化发展

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培养新一代中国农民,营造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氛围,建立农村互联网,让村民都有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在网上获得信息;使农村居民学会在网络上传播当地文化,塑造文化品牌,开拓外界文化市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双赢作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民文化素质的增强,是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条件。农村信息化得到大力发展,营造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宽松氛围。农村信息化不

篇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考

关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 要] 随着农民收入收入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农村文化需要在时代的发展下有一定程度的转变,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正式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的时代要求。本文针对农村文化创业产业发展提出分析,进而让农村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让农场市场经济的自主性与经济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让农村文化深入人心。

[关键词] 农村文化 创意产业 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创意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而农村文化,当前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文化创意不仅仅要局限于指定的产业门类,现实作用有效推动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与农村生活、生产、资源的有机结合,努力创新农村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农村文化发展体系。

一、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驱动力

…… 此处隐藏3074字 ……

(二)打造农村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中国乡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传统、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民居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乡村教育、风味餐饮、生活智慧等等,保存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首先应对这些资源进行盘点梳理,摸清家底,做到资源清楚,然后按照优先发展原则,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对一般性的具有生长可能性的文化资源维持现状,不宜匆忙开发;而对那些非转化资源予以有力保护,绝不能破坏性开发,以确保乡村人文生态的平衡。对这三种资源分门别类和科学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推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和发扬。

(三)对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现代性改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的民风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

然趋势;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

(四)农村文化要立足市场走进消费

乡村文化产业要立足市场、走进消费,面临着多样化的路径选择。一是可以通过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乡村生活风味;二是可以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发乡村石器、木器、竹器、藤器、草编、剪纸、泥塑、砖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农民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四是组织乡村歌舞、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婚俗、乡村观光、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五是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六是开展乡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学生的乡村文化教育基地,等等。这些经营方式,仅是乡村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产业运营创新。因此,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科学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总之, 中国乡村文化是一片广袤的富矿,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和市场拓展空间。各级政府、国有和民营企业乃至跨国公司完全可以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乡镇基层组织应具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和创造激情,绝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全国各地有不少被文化部命名的特色文化之乡,如“风筝之乡”、“唢呐之乡”、“竹编之乡”、“陶艺之光”、“剪纸之乡”等,这些特色文化的建设一旦与产业融合,必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里的商机无限,这里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丽曙光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是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的现实命题。我们应把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来抓。只要破题了,实践的回答无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