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R技术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新疆紫草中4种活性成分的相互作

时间:2022-12-11 12:14:56 作者:壹号 字数:16756字
基于SPR技术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新疆紫草中4种活性成分的相互作紫草,受体,新疆,表皮,活性基于SPR技术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新疆紫草中4种活性成分的相互作基于SPR技术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新疆紫草中4种活性成分的相互作

  摘要:目的:以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为靶标, 从左旋紫草素, 乙酰紫草素, β, 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 β-乙酰氧基异戊酰紫草素等新疆紫草所含的4种萘醌类活性成分中筛选潜在的EGFR抑制剂。方法: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PR) 技术, 首先通过预吸附实验, 优化固定的pH和浓度, 选择最佳条件, 构筑EGFR生物芯片。在此基础上, 以pH 7.4, 浓度10mmol·L-1的磷酸缓冲溶液 (含0.005%聚山梨醇酯-20) 作为相互作用时的缓冲溶液, 实时动态研究EGFR与4种单体的相互作用。通过软件计算动力学参数, 基于结合动力学常数大小, 筛选抑制剂。结果:选择pH 4.5, 10 mmol·L-1的乙酸缓冲液、含量为10 mg·L-1的EGFR为其最佳的固定条件, 最终固定量为250 RU.相互作用结果显示4种单体中, β, 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与EGFR有明显的结合作用, 其他3种单体无明确响应。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显示, EGFR与β, 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相互作用的结合速率常数ka为1.27×104 L·mol-1·s-1, 解离速率常数kd为2.92×10-2s-1, 解离平衡常数KD为2.31×10-6mol·L-1, 卡方值 (Chi2) 为3.25.KD<10-5mol·L-1, 表明他们有较强的亲和力。结论:β, 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可能为EGFR的一种抑制剂。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新疆紫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β, 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

  

  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世界三大顽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 (WHO) 2014年发布的《世界癌症报告》中显示, 2012年全球新增癌症1410万例, 其中我国新增病例位居世界首位。预计未来20年内, 每年新增患者将多达2 398万[1].我国发布的《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显示新增病例337.2万癌症, 癌症死亡221.3万, 位居发病死亡率首位[2].如何遏制肿瘤疾病的发展并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已成为医学界正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解决该问题的策略之一是研发高效的抗肿瘤药物。在众多类型中, 以蛋白酶为靶标的分子靶向药物因具有特异性强、耐药性低、毒副反应低等优点而异军突起, 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主要方向[3-4].当前70%以上的分子靶向药物是以酪氨酸蛋白激酶为靶标的抑制剂[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作为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的一种常见的跨膜蛋白, 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上皮细胞。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许多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愈后不良等与EGFR的过量表达密切相关, 阻断EGFR信号转导则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的生长[5], 它是分子靶向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之一[2,6].

  

  天然产物中蕴含丰富的类型多样的活性成分, 是新药发现的源头和基础。从植物中发现或筛选新型高效的酶抑制活性物质一直是众多医药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7].近年来药理学研究发现, 我国特色民族药材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能明显降低EGFR及酪氨酸激酶水平, 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增殖[8-9], 可能存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成分。

  

  目前, 有关新疆紫草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多集中于新疆紫草粗提物细胞实验[10-11], 而对于其各种单体成分的抗肿瘤靶向分子研究则较少。因此, 进一步研究新疆紫草中的单体组分与EGFR的相互作用, 探索筛选其中酶抑制剂成分, 对于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 此处隐藏4115字 ……

  [10]裴凌鹏, 田树革, 申刚义, 等。新疆紫草粗提物对MGC-80人胃癌细胞的体外作用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5 (4) :483-486.

  [11]韩洁, 翁新楚, 毕开顺。紫草中活性成分的体外抗癌作用[J].精细化工, 2007, 24 (5) :473-476.

  [12]Sundberg S A.High-throughput and ultra-highthroughput screening:solution-and cell-based approaches[J].Curr Opin Biotechnol, 2000, 11 (1) :47-53.

  [13]申刚义, 高妍, 刘越, 佘东来, 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 2010, 22 (9) :941-945.

  [14]邓宏伟, 郭妍, 孙烨, 等。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全新小分子配体筛选[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5, 32 (2) :180-186.

  [15]申刚义, 高妍, 张爱芹, 等。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血清白蛋白与色氨酸对映异构体手性识别的热力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5, 36 (5) :881-885.

  [16]Johnsson B, L (o|¨) fas S, Lindquist G.Immobilization of proteins to a carboxy methyl dextran-modified gold surface for biospecific interaction analysis in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s[J].Anal Biochem, 1991, 198 (2) :268-277.

  [17]杨帆, 杨秀荣。SPR生物传感器测定胰蛋白酶与抑制剂的相互作用[J].化学传感器, 2003 (2)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