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台湾“三合一”选举之观察

时间:2022-11-24 14:46:01 作者:壹号 字数:9672字

…… 此处隐藏0字 ……

作者: 刘凌斌

2009年12月5日,台湾举行县市长、县市议员及乡镇市(即县辖市)长“三合一”选举。这场地方选举,是台湾民意对马英九当局以及国民党执政一年多表现的总检验,被外界视为马英九当局的“期中考”。本文尝试从国民党和民进党的选战目标及策略、选举结果及其原因的解读、选举结果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入手,对这场选举进行全面地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国民党和民进党的选战目标及策略

由于岛内县市合并升格的影响,这场“三合一”选举只涉及17个县市,比2005年减少6个,①其中蓝营执政的有14个,绿营执政的只有3个,因此这场选举总体上呈现民进党主攻、国民党主守的态势。国民党的总体目标为稳住北台湾,固守蓝绿选情胶着的宜兰县、蓝营分裂的新竹县与花莲县,并积极抢攻民进党执政县市,希望夺下屏东县或嘉义县,实现部分县市“绿地变蓝天”,力拼14席。
为此,国民党将选战主轴定调为“同心协力,重建台湾”,并制定以下的选战策略:(1)团结一致打赢选战。国民党在内部积极整合,拆解分裂引信,并先后开除违纪参选者及辅选者,希望能最大限度凝聚蓝营支持者。(2)党政高层积极辅选。马英九、吴伯雄、王金平、吴敦义、朱立伦等党政高层以“胜选第一”为共识,分头辅选,兼任党主席的马英九领衔党务系统在艰困选区举办“行动中常会”、大型造势晚会等,马英九还表态“不用顾虑他的体力”,积极陪同候选人扫街拜票,以求拉抬选情;党中央还划分副主席辅选责任区,开动党机器全力辅选,动员催票。(3)利用执政资源,以大开选举支票方式帮助地方候选人,希望为选情加分。如马当局推出举办“台湾猪脚节”、复办“宜兰童玩节”、尽快修建“苏花高”等政策宣示,帮助地方候选人背书,(4)党籍“立委”分组辅选。由多名重量级的蓝营“立委”成立“爱兰”、“爱嘉”及“爱屏”小组,直接进驻宜兰、嘉义、屏东等地,帮助候选人助讲,全面抢攻票源。(5)加大反击力度。如通过“修法”、设定“三管五卡”等措施,防止进口美国牛肉议题发酵;针对吴敦义的涉黑风波,也展开高分贝反攻不让对手得分;此外,党中央还推出“负面文宣”,猛攻脱党参选者,并通过揭弊来攻击民进党候选人,抢攻票源。(6)刻意淡化选举的重要性。吴敦义出面放话“国民党不可能全垒打”,“县市长选举非马英九期中考”,国民党在竞选广告中也不出现马英九的画面,希望将这场选举的焦点放在地方议题上,为马英九解套,避免政党对决的诉求出现。这也显示出国民党中央对选举结果的谨慎态度,避免万一选举结果不理想而使得马英九的形象遭受更多损害。
民进党方面,则制订了“坐4望5抢6”的选战目标,在守住云林县、嘉义县、屏东县,拿下宜兰县外,力拼南投县与新竹县。
为此,民进党敲定以“绿色执政、质量保证”和“清廉、勤政、爱乡土”为选战主轴,党中央和地方候选人分进合击,制订了周密的选战策略:(1)诉求党内团结。由于实力不足产生的集体焦虑,反而暂时消弭了派系纷争和高层内斗的不利因素,民进党众天王均卖力辅选,不少派系也暂时放下心结,进行跨派系合作。加上身陷囹圄、自身难保的陈水扁在党内的影响已如秋风落叶,“挺扁”与“反扁”之争亦暂时偃旗息鼓,蔡英文也终于奠定了绿营共主的地位。民进党展现出难得的团结气象,希望一鼓作气,打赢这场选战。(2)将这场选举定位为“马英九的期中考”。在选战末期,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更喊出对“马英九的不信任投票”,拉高这场县市长选举的层次并赋予重要意义,意图拉长战线为明年直辖市长选战部署,终极目标就是要实践“地方包围中央”战略。(3)党中央打出“台独牌”和“反中牌”。如协助并声援前民进党主席林义雄发起的“人民做主、千里苦行”活动;推动“ECFA公投”,高分贝反对两岸签署ECFA;成立专案小组,扬言对第四次“陈江会”进行“武斗”,不排除发动大规模抗争行动;质疑《中美联合声明》使得美台关系倒退,攻击马当局“卖台”、“倾中”等,以求凝聚深绿势力和“台独基本教义派”的支持,希望稳住基本盘。(4)操作进口美国牛肉议题,推动反美国牛肉连署,举办“反美牛”游行,霸占主席台瘫痪议事以阻碍蓝营“修法”等,升高对马当局施政不利、漠视民生的批评力度,寻求中间选民的支持。(5)号召“全民抓贿选”。针对国民党多名“立委”因贿选当选无效,中常委也曝出

贿选丑闻,民进党在高分贝批评国民党贿选的同时,加强反贿选力量,设立检举贿选专线,号召民众“打电话、抓贿选、拿奖金”,强调民进党将代替检举人向“法务部”提出贿选检举,一经查实将给予检举人奖金,希望在民意向往清廉执政的环境中,捞到一些选票。(6)打出温馨感性诉求文宣。民进党的竞选广告刻意稀释政治味,改走温情路线,如在广告中用深深一鞠躬,暗示对扁案的歉意;推出“婴儿篇”象征民进党重新出发;诉求“关怀弱势族群”;呼吁外出游子返乡投票,保卫家园等。(7)不断制造选举议题。民进党主打竞争对手的弊案、绯闻议题,吴敦义的黑道议题等等,并与亲绿媒体联手引爆特勤人员穿候选人背心、马英九车队在高速公路享特权等议题,煽动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甚至刻意制造辅选中的冲突和对抗,迫使国民党疲于应付,希望唤起绿营的危机意识,冲高投票率。

二、台湾“三合一”选举结果解读

在这场“三合一”选举中,共有54人争夺17席县市长,935人竞选592席县议员,470人争夺211席乡镇市长。选举结果,国民党赢得12席县市长、289席县市议员和121席乡镇市长,民进党则拿下4席县市长、128席县市议员和 34席乡镇市长。②尽管国民党在获得的席次方面仍然占据了明显优势,但舆论却普遍认为国民党在这次选举中失利,民进党则获得了小胜,以下就从四个方面对选举结果进行深入解读。
1、在县市长席次方面,尽管民进党小有斩获,但国民党依旧维持了优势地位,蓝绿双方基本维持了在地方上的政治版图。在这场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除了守住3个执政县市,即云林县、嘉义县和屏东县外,还从国民党手中重新夺回“民主圣地”宜兰县,席次由四年前的3席增长为4席,取得小胜。花莲县则被脱离国民党参选,但却打出“正蓝”大旗的傅琨萁取得。国民党则获得12席,包括基隆市、桃园县、新竹县、新竹市、苗栗县、彰化县、南投县、嘉义市、台东县、澎湖县、金门县和“连江县”,与选前持平。③就蓝绿阵营所获席次的消长而言,2005年县市长选举蓝绿阵营在17个县市所获得席次之比为14比3(国民党12席,亲民党1席,新党1席),此次蓝营拿下13席(国民党12席,无党籍1席),绿营拿下4席,蓝营在台湾的地方政权中依旧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可以说,尽管民进党在北部的“蓝天”中开拓出一片“绿地”,但台湾“北蓝南绿”的基本政治格局并未改变。
2、从县市长选举的得票数和得票率来看,国民党的选票有所流失,民进党的选票有所增加,呈现“蓝消绿长”的态势,但蓝绿基本盘并未产生明显变化。此次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共获得2094518票,比四年前减少了130557票;得票率为47.88%,比四年前下降了1.92%。民进党则获得1982914票,比四年前增加了274423票;得票率为45.32%,比四年前增加了7.08%。两党的得票数差距缩小到111604票,民进党的得票率仅小输国民党2.56%,还创下民进党有史以来参加县市长选举得票率的新高。④在选民人数上升,投票率反而下降的情况下,⑤民进党得票数和得票率的上升幅度大大超过国民党得票数和得票率下降的幅度,表明民进党不但吸收了部分浅蓝的选票,还吸收了部分中间选民的选票。但就蓝绿基本盘而言,上届县市长选举,23个县市泛蓝阵营得票率为54.18%,泛绿阵营得票率为44.22%;⑥本届县市长选举,泛蓝阵营得票率为53.67%。泛绿阵营得票率为45.83%。⑦与四年前相比,尽管蓝营得票率下降0.51%,绿营得票率上升1.61%,呈现“蓝消绿长”的态势,但泛蓝阵营和泛绿阵营的总体得票率仍然大致维持在55%比45%的基本盘格局。
3、从蓝绿胜选的县市以及得票差距分析,选民结构对选举结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国民党和民进党均在拥有基本盘传统优势的县市获得了胜利,但在不少县市,国民党“得分不得势”,民进党“得势不得分”。在这场选举中被蓝绿双方视为“一级战区”的宜兰县,民进党的林聪贤以20925票的绝对优势大胜拥有执政优势的吕国华,创下近20年胜差记录。但客观说来,宜兰县仅是拥有46万人口的小县,是绿营的传统票仓,加上吕国华政绩不佳使得选民希望“换人做做看”,此次宜兰县“变天”显示绿营基本盘发挥作用。但在原为绿营执政的三个县市,民进党取得了大胜,国民党“输得彻底”。在云林县,现任县长苏治芬大胜仓促上阵的学者吴威志10.8万票,票数差距创下历来云林县长选举之最;在屏东县,寻求连任的曹启鸿大胜国民党提名的周典论8.5万票,创下近三届选举胜差之最;在原先被蓝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