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记@1963》读后感精选10篇

时间:2022-11-24 18:11:47 作者:壹号 字数:16811字

《对照记@1963》读后感精选10篇

  《对照记@1963》是一本由杨照 / 马家辉 / 胡洪侠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照记@1963》读后感(一):三个老男人的拼凑之作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在读之前就没有太高的要求,已经做好了只在厕所的空档翻翻的准备。但是没想到.....三个人选了若干词汇,各写一篇小文。谈些过往,没什么特别。尤其是胡洪侠,言语中总带着一些小得意。看过之后真的很失望。没想到第一次读三个人的作品竟是这样一部书。几个人为了赚稿费的游戏之作——游戏了爱看书的人。

  《对照记@1963》读后感(二):把書看完再買走

  在店裡,花了幾天,認真地看完,然後掏出珍貴的鈔票,買回來,存起來。

  三人中我最愛的自然是馬家輝,然而書中文章,他寫的部份,卻讀得最少,因為早已在網上拜讀過,為節省時間,往往粗粗地帶過。

  楊照寫的最吸引,有點南方朔的風格,畢竟都是台灣人,都愛讀詩寫詩,又都是理性的知識份子。我想我會像喜愛南方朔那樣喜愛楊照。

  胡洪俠寫的人生經驗有三分熟識,又有七分陌生。我能從他的筆頭下看到父執輩的影子,饑荒,商品糧,艱難的生活,荒誕的社會。但他是讀書人,我的父執輩都是商人或農家子弟,雖然生在同一個時代,卻有著不一樣的人生經驗,所以看起來又隔了一重。

  《对照记@1963》读后感(三):睡前阅读推荐书籍

  初时很是看不上这本小书的

  三个大老爷们惜字如金,每篇都精确控制在两页开外,三页以内,所有觉得小文太短太浅不经看。

  不过读起来发现,竟然异常适合每天睡前翻几篇

  更妙的是过了两三个晚上,读了十来个个主题之后,恍然觉得每个人的经历都印透在了那一篇篇小品里面。三个人的故事,文风,性格各有不同,跃然纸上。同一个词汇、事物,对于他们三者勾起的回忆是这般迥异。

  非常新鲜的阅读体验,我想也达到了他们三人出这本书的初衷。所以,给4颗星~

  打算有时间再读第二遍,不是用横向顺次的方法,而是依次把每人的文章读完,串起来看一个人。

  一书两读,真好(仿佛我以前干过这种事的,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对照记@1963》读后感(四):对比还是很强烈的

  轻轻松松读得书。三地人围绕30个话题写作文,没有刻意去对比,但反差却从字里行间渗了出来:大陆的严肃沉重、台湾的细腻、香港的浮华。

  大陆人的回忆多半跟农村有关,贫穷、制度、进城。农村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沉重,中国式的沉重。我们说国外的时候,一般用乡村,透着一股浪漫。而谈到中国,我们多说农村,一切就不由自主地沉重起来。

  台湾人的调子就像他们的国语一样婉转,即使是年近半百的中年人讲起故事来也是柔软的。电台、单车、电影,好像任何词飘到了那里都变得文艺了起来。

  香港人的文字都透着一股忙。赶时间一般浮光掠影。城市、跑车、金钱。读起来很容易,也不用什么思考,仿佛被人赶着一样,匆匆了事。

  写着写着,突然觉得三地人的文章像三种音乐。大陆是交响,台湾是小调,香港就流行歌曲了。

  《对照记@1963》读后感(五):真正的对照记

…… 此处隐藏2580字 ……

  现实生活里,好像很少有机会听听老男人讲述他们的故事,想想,书和文字真是非常不错的载体,踢去说话里的废话,去掉影像过度的干扰,充分保有思想和情感层面的交流,有乐。

  《对照记@1963》读后感(十):香港记忆

  杨照、马家辉、胡洪侠三位媒体人联袂呈现的《对照记@1963》,之所以会邂逅这本书,盖因凤凰卫视梁文道的推荐。大陆人或许皆或多或少的对香港媒体有一种说不听道不明的信赖,我们更容易相信香港媒体讲的是真话,似乎他是诺大中国中一座傲然的小岛,既接着地又临着海,因而显得不偏不倚,,从不惧于世俗的权益纠纷,颇有一种超脱感。因此,当偶尔得知这本书时,又在第一时间被其“一时,一国,三地,三人”的奇妙构思所吸引,很快便购得此书,阅读开来。

  因为我得知此书的机缘源自香港,而书中最喜欢的部分又是象征着港岛的马家辉所著,因此不如从此处说起。首先需的澄清,三位作者当然都写得很好,也各有其特色,杨照由事入情、马家辉有事有情、胡洪侠由事讲情,各有各的情意,我这里说最喜欢马家辉的部分,只因个人阅读习惯之因,再者家辉先生确有“可喜”之处,因此便令他担了“最”字。如此解释一番,便可进入正题了。

  香港回归时候自己年纪尚小,对一个小孩子讲香港回归之于中国的意义未免有些“对牛弹琴”了,我只记得全班小朋友一起在上课时间看电视,要知道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记忆中唯二两次的类似记忆除此外,便是国足提前出线那次。小朋友们都聚在教室里,手里拿着塑料制的假花,不时地挥舞几下,小心翼翼的趁着老师转身时交流几句,印象着实不深。若再细究下去,对于香港的最初记忆,应该是那首《七子之歌》,“你可知麦卡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段优美的曲调,即使是孩子亦可感知其中情意,音乐总是有如此魅力。

  但是马家辉却描述了另一个香港,这个香港在一定意义上更接近记忆中青春期时港岛:喧嚣拥挤的街市、灯红酒绿的都市夜景、充斥着港腔港调的叫骂声、晃荡于阴影处的古惑仔……是王家卫镜头前的冷寂,是系列电影《古惑仔》的现实投影。这座城市有着现代化特有的冰冷气息,高楼大厦遮蔽了阳光,阴影滋生,混凝土的铁锈气混着空气进入人们体内,仿佛人人都成了批量生产的机器人,体内充满机油的腐败滋味,哪里还有满腔热血。当然这也与马家辉本人的早年成长经历有关,他的生活环境便是如此,只是他从不过多的关注周遭冷硬的环境,他的文字在叙述自我经历时总有一种自我调侃蕴含其中,读来只令人专注于故事本身,毕竟即使夜幕遮蔽天地,盈盈月辉总会是不变的焦点。

  也正是通过马家辉的回忆,香港的形象才变得有了血肉起来。不再是或好或坏的孤立符号和片段,松散的框架中被填入了充实的、最接地气的内容:满含中国市井味的尖沙咀、象征着英女王的King Cross、笑着的孔子像、抽着烟的鲁迅雕塑、关于女同学和女老师的模糊记忆、关于自己的羞怯懦弱的过往……他在讲自己,也在香港,是矛盾、是混乱、是自由、是变化,是值得写下来分享给我们看的1963年生人的人生,他自己写得开行,我们也看得开心,真是再好不过了。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我只挑了《对照记@1963》中马家辉的香港部分来写,但我确实仔细阅读了杨照的台湾和胡洪侠的大陆,都有所感触。只是杨照的台湾据我实在太远,连香港也还只是我自他出东拼西凑来的,更况乎海峡那头的台湾呢,因此实在不好写。而胡洪侠的大陆则恰恰相反,三者中我最熟悉的便是他,我的父祖辈着实离那个年代不远,电视剧又总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着天然的爱好,我对胡笔下的人生过往总有着一份熟稔,谈起来便少了些发挥的空间,实在不适合在一个冬日的、期待美好梦境的夜晚回忆。而这便是这篇短文的出处,聊做梦之引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