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续笔读后感精选10篇

时间:2022-11-24 18:11:27 作者:壹号 字数:11411字

老饕续笔读后感精选10篇

  《老饕续笔》是一本由赵珩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饕续笔》读后感(一):润物细无声

  稀稀拉拉总算把这本书读完。上本书老饕漫笔里最喜欢的文章是家厨漫忆。这本书喜欢的还是说老北京的那些文章。比如萝卜赛梨,中国西餐的嬗变,旧京茶事,北京糕点的今昔等。尤其是看到驴肉火烧那篇,简直口水横流,放下书立马去买了。可惜过节常吃的那家店关了门,只得从东三环跑到方庄买了两碗卤煮。还有说道糕点,想起小时候吃的牛舌饼,现在稻香村有了无糖的。我小时候的吃的算是很新近了,但是传承下来的也不多,北冰洋也是最近才又出。小豆冰棍和萝卜丝儿已不见踪影。我想只要有人怀念,早晚会回到身边的。毕竟不像几十年前的菜肴,时间久远,断档的过久。

  《老饕续笔》读后感(二):饮馔之道与食客之心

  食物与人总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角色关系,味道也总是因情感而产生类似化学变化的叠加与递减。有时候,我们称之为文化(文人概念)或爱(民间词话)。读完老饕续笔,知道一些与饮食相关的历史文化变迁或家族个人经历,比如素与斋、弄堂菜与本帮菜、土笋冻与涂笋冻、sundae与圣代、北展餐厅与老莫、切面铺与二荤铺、火烧与烧饼、油炸果与焦圈儿、烤肉与炙肉、三鲜伊面与宫保鸡丁、煮干丝与烫干丝。。。饮馔之道就在这一点一滴的变化中繁衍、升华、成道,留给有心人化作舌齿间的品尝与言说。我徘徊在琳琅满目的超市中,时常在某个货架前发呆,想着明早一碗清粥配几种腐乳?玫瑰红方、广合白腐乳还是王致和的青方?或者海会寺白菜辣腐乳、咸亨黄酒醉方?

  《老饕续笔》读后感(三):老饕≠吃貨

  或許這篇書評和書沒太大的關係,只是想到了就寫。而寫下得緣由則恰巧是正好讀完此書。 大抵吃貨都自認為是饕餮的,美食當前總是拿出手機拍幾張照片,然後才開始開動。老饕想見的則是著書作文,《老饕續筆》的“自序”中說書中不放照片的原因是“無論‘漫筆’、‘續筆’都不僅僅是關於飲食的書,些許圖片并沒有什麽太大的意義”。這就是吃貨與老饕的差別,前者只在吃,後者不只吃。 大凡讀書,除了主觀的感官,他人的書評都是一種影響。“續筆”到手后,用了10天時間,便讀完了前200頁。因為很吸引人,這便是我想要的吃的方式,除了吃,還能記述、能思考、能回憶。沒有讀過“漫筆”,據說是一種平民式的回憶。又說到了“續筆”,趙老先生似乎開始了炫耀。這不盡然。“漫筆”寫時,趙老先生還除了回憶,無可炫耀。到了“續筆”,回憶里則滿是“炫耀”,不寫“炫耀”的回憶,寫什麽? 書中有些掌故似乎是錯的,但是瑕不掩瑜,讀過也不用刻意去記下。只是以後面對吃食時,就多了一份似是而非的席上掌故。讀書應只為此。

  《老饕续笔》读后感(四):笔记

  1

  其实看书若投入,还是挺快,近两天陪朋友跑繁琐的学位认证,竟用等号和坐地铁的时间就给翻完了。

  2

  记得赵珩是舌尖上的中国顾问,纪录片拍的声情并茂泪水涟涟,想必书也不会太难看,想着续笔时间接近可以触碰,便入了一本。结局却是没有惊喜,只得中规中矩。

  食物倒是更加五光十色,只是没了纪录片里那种对文化的探索和对土地的情深。

  3

  靖江的包子垂涎已久,今年烟花三月本想去试下,无奈时间不够,只在扬州富春茶社尝了一个,相当失望,于是对靖江包子更加心向往之。好在最近人闲心闲,又是菊黄蟹肥秋正浓,无论如何也要去应个景了。

  提起富春茶社,也想起书中赞扬的大煮干丝,这个久负盛名的茶社做的这道菜,还真是不敢恭维。

  4

  对于满式的菜包,我小时候确实是常吃的,方便简单营养均衡又好吃,不过也是莫名其妙就从餐桌上消失了,如今生菜易得,更有琳琅酱料,倒是心痒想做一发。

  5

  不食猫肉一篇和君子远庖厨一样虚伪高贵不冷艳,不看也罢。

  6

  关于吃著名的几本书,《吃主儿》多为人所不喜,语言太过简朴,所描述的食物也太过家常,我却觉得较于这本书更有真性情。

…… 此处隐藏1192字 ……

  赵珩老如今俨然是一位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美食家了,居移气、养移体,再也非当年率性率真的饕客。续集里泰半篇章,都是受邀考察、主人布宴,车马所到处,莫不被奉为上宾、刻意安排接待,作陪者更是非官即贵。但如此一来,落笔之处,大概也得参考一下主人方面提供的资料吧?更遑论太过拂主人之好意。于是笔下多有类似于地方旅游网站上常见的当地风土人情及美食介绍一类的文字,又多溢美之词,还时不时借主人身份、接待规格来抬一抬自己身价,势利俗气,读来大为扫兴。

  “吃”这件事,要整出名堂,本来就是再穷也得穷讲究的。但“讲究”不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更要讲究气氛、心境、趣味。要之,无非贵在自由,方得真趣。以“考察”、“品鉴”为目的的吃,总是不自由的,赵珩老怕是忘了这一节。

  虽然作者在自序中自谦,“第一本《老饕漫笔》既不是什么‘貂’,那么这本《续笔》也就谈不上什么‘狗尾’了”,但是,赵珩老,侬算盘伐要打得太精哦,第一本是貂的,第二本是狗尾的,你休想借自谦来变相把狗尾与貂等量齐观了。

  不过,姑念对第一本的十年情份,把话说回来一下:这本“狗尾”也不是没一篇能看。好吧,有一篇——《雪人》,讲的是作者年少时跟着内、外祖母吃过许多次北京较早的一家西餐厅--和平餐厅,阴错阳差地,总是没吃成他垂涎的店里的招牌“雪人”。那是要价不菲(三块钱,相当于当时两个人吃一顿西餐的价格)的冷饮,是冰淇淋做成的雪人,够四个人吃。因为总是跟老太太去,人少、份量太大,总是没法点。到了“文革”前夕,作者十七八岁,想要独自吃一份,那天却赶上停电,冰箱里的雪人化了。此后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竟也就没吃成。

  人生总有缺憾,世事大抵如此。该篇打动我的,不过是怀旧。而怀旧本是写吃之书的通病,因为吃货熬成老饕,常常已经老了,总爱发些今不如昔的老调。以旧时风味的记忆来对味蕾的退化作负隅顽抗一旦成为套路,看多了也是挺腻味的。但赵珩老这本狗尾续貂之作,尚能打动一下我的,也就这点起子了(何况还没吃着)。

  您可真是今不如昔啊。

  不怀您的旧,行吗?

  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