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的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5 11:28:06 作者:壹号 字数:15065字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的读后感10篇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是一本由夜狼啸西风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一):从《水浒》看两宋

  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水浒好汉的眼光和体验顺利进入两宋时期的真实历史,非常棒的历史读物。作者治学很严谨,本身是新浪文史论坛的著名斑竹,曾经在我社出版的《百战风云——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影响很大。此书值得一读。力荐!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二):非常棒的历史普及类读物

  很好的文笔和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以水浒人物为引讲述北宋未年的历史,这样的阅史角度非常独特,加上优美的文笔,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共鸣与震撼,

  这是一部书的可读性非常之强的历史普及读物。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三):一叶窥豹

  关键是作者的思维方式,思维推导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与水浒无关,只与背景历史有关。

  末代北宋的历史,被水浒所掩盖的历史。

  偏听则信,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历史。

  历史的人物如此之多,为人所道的又有几个。真正的气节之臣,反倒没有宋江这些娱乐明星耀眼。

  不过人们宁愿相信小说而不是历史。因为小说中有人们的希望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四):水浒?只是一种营销的方式.

  这本书想说的宋代的历史, 水浒只是营销这本书的一种手段. 宋代是一个富足的时代, 是一个文人兴盛的时代. 但是政治的影响力远没有使文人更好的发展帝国,却限制了国家防卫体系得衰弱. 童贯竟然成为西路军, 大宋王牌队伍的,灵魂人物.正确的解读历史和反思历史是一个那人寻味的过程.人生毅然如此. 宋帝国的成立(太宗)已然使这个帝国朝一个兴盛却缺失武力保护而发展的方向进行.悲哉.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五):历史无非个人生死

  当当活动八块钱入手,一天读了下来除了震撼还有欣喜,真是赚了,同时也有悲哀,如今社会物价飞涨,独独书价抬不起头来,可见这个浮躁的社会对文化的不待见。文学社我心中永远的社长一共就给我推荐过两本书,一本忘了名字,一本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同样是描写一个帝国从盛世莫名的就分崩离析

  历史大抵如此,没有长治久安,一个社会秩序崩塌并不是一蹴而就,它凭借着惯性继续滑行,只是裂纹已出现在很久之前。作者笔力不俗,从《水浒》演义和历史真相双线描绘大宋脉络,视角独特犀利,有庙堂勾心斗角,江湖恩怨情仇,有喜有悲,男人应当读史书,以史为鉴,明事实通情理,最次能让自己豁达。

  好累,好疲惫,读史真的好沉重,让人看透了一幕幕悲剧,更悲惨的在于,这一切都是真的。

  胸中千言万语,却也是无力写了,睡觉,很可能等着我的是一场失眠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六):有趣又不乏深度

  这本书是多看很早就上架的,很早之前自己就读完了,还做了笔记。对我老说,这本书最大的收货就是理清了小说《水浒传》及真实宋史之间虚虚实实的故事,收获不小。

  这本书的作者运用了一点比较奇妙的构思:每一章开始引用一段《水浒传》的段落,然后联系真实的宋史,来为读者解读这里面的一些联系。比如:有一篇介绍了宋江等人,然后为我们分析了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以及原型的来历:历史上的宋江带领的起义军更像一支游击队伍,《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而《宋史·侯蒙传》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虽然梁山水泊也是他们曾经的活动范围,但并没有在此长期驻扎,而是四处转战。

  诚如作者所说:我想我们是被《水浒》误导的一代;梁山未必皆好汉,《水浒》其实非宋史。

…… 此处隐藏2131字 ……

  关于宋江:呼保义宋江在《水浒传》中占了梁山树起“替天行道”大旗,可惜在历史上仅仅是一个小毛贼,流窜于梁山泊。征方腊时有没有他都是个问题。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十):《水浒》?正史?

  自从一位伟人将《水浒传》定性为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之后,《水浒传》便被戴上一顶又一顶诸如“官逼民反”、“忠肝义胆”、“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等高帽子。而此书作者则是从历史角度出发,每一章节找出若干个《水浒》人物作为引子,进而以这位人物做典型,分析北宋在军事、财政、政策等各方面形势。而北宋帝国的命运最终随着引子中梁山好汉的末路,亦步亦趋地宣告终结。在写到东京(今开封)城破,徽钦二帝被俘之后,全书也落下尾声。

  此书引子中的高俅、鲁智深、武松、晁盖、阮小五、戴宗、柴进、公孙胜等人,实际上也就是宋史中吏治、重文抑武政策、新旧党争、保甲法、青苗法、保马法、赵宋王朝统治合法性、佛道之争等史实的缩影。可以说,上述的高俅等人,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和自己类似的一批人,一个圈子,一个利益集团。而上述的吏治等问题,既是问题本身,也是北宋王朝内在缺陷的一个外表上的体现。

  然而问题在于,虽然将水浒人物作为引子,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阅读引子之后的宋史,但是引子本身与后文的关联性比较有限,更何况《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书中的人物所反映的世事究竟指的是宋代还是明代也存有争议。尽管在后记中作者明确指出《一个帝国的生与死》旨在“以读者所熟悉的《水浒》人物为引子展开叙述,让读者对北宋末年的历史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但作者直到最后才在后记提出,难免有推脱责任的嫌疑。

  此书作者身为新浪论坛版主,在语言风格上自然也偏向网络化。和同时期的《明朝那些事》、《史上最强日本史》在语言风格上有类似之处,但相比前两者,《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虽然语言虽颇有网络论坛的文风色彩,偏向口语化,书面化的倾向较弱,但也没有为了搞笑而故意矫揉造作。作为一本通俗历史读物,此书在语言方面也算差强人意,无可厚非。

  作为历史读物,务必要做到对史料广泛搜集、严谨对待,即便是通俗历史也不例外。在这一点上,《一个帝国的生与死》存在着巨大缺陷。笔者翻遍全书,除了正文中偶有提及的《宋史》等书外,未找到一个书下注释,结尾也丝毫不提参考书目。可以说,全书鲜少摘引原始资料,也基本没有资料出处,更多的是以故事和网络语言为主要卖点。就若干观点而言,此书的观点大多是传统史学研究的成果和认识,但对于没有经过学术阅读的读者而言,极易产生事实上的剽窃目的。这不得不说是此书的一大败笔。

  当然,《一个帝国的生与死》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在全书编排上,此书采用的是引子加史实叙述的格式。从横向角度看,此书用十七章的长度,分析了北宋王朝的十余个问题;而从纵向来看,此书虽没有明确、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往下写,但章节与章节之间,的确隐含着年代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