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5 11:26:04 作者:壹号 字数:31454字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10篇

  《朦胧诗经典》是一本由北岛//舒婷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的242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一):短评

  既称“朦胧诗”,里面许多诗歌的意蕴、思想与情感也便朦胧而难于体悟,但也许这也突显着朦胧诗强烈的个体性,——以我之言,“用自然的自我追求自由”。

  与时下一些所谓的诗歌比起来,当年显得叛逆的这些朦胧诗,如今却成为了经典,甚至主流。或默读或诵读北岛、顾城、舒婷等人的这些经典的朦胧诗,不求读懂读通,辨析手法,但求置身意境,与作者产生一点简单的共鸣。诗歌,关于远方,关于理想,属于青春,也属于整个人生。

  诗人芒克这样形容诗歌:“那残酷而伟大的想象,是你在改造着我们生活的荒凉。”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二):三首诗赏析

  《太阳城札记》是由著名朦胧派诗人北岛所创作的组诗。“太阳城”是一座虚拟的城,看名字便能得知此城是充满阳光的。组诗创作时间不详,但是在文革左右。在文革中“太阳”象征着领袖。故“太阳城”是一座有领袖的城。充满阳光则可看出生活在此的人们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文革期间,人们却是生活在动乱之中的。可见充满阳光的“太阳城”具有反讽意味。

《自由》

  《自由》一诗一共两句话。首行一句“飘”,给人一种动态。接着作者写道“撕碎的纸屑”作为本诗的结尾。短短两句话,却给人强烈的画面感。“纸屑”是轻的,也给人一种自由动态之感;而“撕碎”则带有破坏感。“纸屑”本身是一张完整的纸,而在这里却被撕碎成为“纸屑”,可见作者借此表达了如果想要得到自由,必须要破坏掉一些限制。全诗可以用一句话写完:“撕碎的纸屑飘”,这句话的画面是连续的。而作者却选择了将动词提前,强调了这种自由感。并且使诗歌更具节奏感。结合时代背景来看,诗中的“撕碎”表现了一种撕裂感与放逐感,使得“纸屑”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由此可见,这样的自由是被破坏的。“飘”展现了无力感,纸屑都是随着风飘的,它本身是无法控制方向的。“纸屑”是被撕扯成这样的,同样给人无力感,并且充满着被动感。这种被破坏的自由却让人看上去看自由,故这样的自由是表面上的自由,充满着反讽。

《劳动》

  本诗只有一句话,但画面感却是饱满的。“手,围拢地球”,这里的“手”是单独列出的,起到了强调作用;“围拢”充满着包围感。一双手肯定不能围拢地球,所以这里的“手”是指很多人的手。故题目中的劳动是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的。大家一起做的一件事是将地球围拢,给人一种凝聚感。结合背景来看,本诗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地球是很大的,即便是所有人的手都在一起想要将地球围拢都差得很远。可见这里的“地球”是夸张的,作者借此讽刺了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同时这种凝聚力也具有了讽刺意味。

《祖国》

  本诗十分沉重。诗歌以“她”开头,我们常常说祖国是母亲,此处的“她”就代表着祖国母亲。“青铜”具有时代感,历史感;“盾牌”是冷兵器时期打仗时用来防护的,同样具有历史感,这青铜盾牌“靠着博物馆发黑的板墙”。“博物馆”是用来使人铭记历史的;故也给人一种历史感。“发黑的板墙”给人感觉是被遗忘的,“板墙”二字更有一种冰冷的感觉。祖国母亲是被“铸”在这盾牌上的。“铸“字体现了“她”十分痛苦;而盾牌“靠着”板墙,“靠着”体现了无力感。作者没有点明“她”是祖国母亲,而是直接写用“她”代指祖国母亲,祖国在这里被弱化了。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祖国是弱小的,这反映了当时现实中祖国的情况。“盾牌”在战争中是用来防护,“博物馆”是陈列历史文物的,俗话说“以史为鉴”,这里的“博物馆”带有反思的意义。这展现了祖国在历史上的形象。“发黑的板墙”给人一种被遗忘的感觉,而这原本应该是供人反思的。同时祖国应该是存在在人们心中的,而现在却是被铸在盾牌上的。可见这里的爱国主义是表面上的,极具反讽意味。

  《朦胧诗经典》读后感(三):太阳城札记——“假大空”

…… 此处隐藏7152字 ……

  第二点则是禁锢和消逝。“她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她”代表着母亲,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对祖国的定义,“她”虽是代表母亲的仁慈、宽容和博爱,但用女性来诠释祖国,有一种祖国的力量被消解了。“被”体现了强烈的被动性,以前可以带领人民走向和平、幸福的信念却被“铸在青铜的盾牌上”,祖国被束缚了,人民心中的信念也会被击倒,没有领导者,没有引路人以后,毋庸置疑,他们会走向荒诞和游离状态。而“铸”是溶解后,再焊上的过程,正是符合当时时局的时代动荡,也有着扭曲和铭刻的意味。

  第三则是反思和审视。后半句,“靠在博物馆发黑的墙壁”,北岛用陌生化的手法,将祖国强大的形象颠覆了,转眼变成无力和无助。“博物馆”、“发黑“具有历史感和沧桑感,祖国现在经历着的创伤从而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是其反思性质的表现,博物馆会被人遗忘,也会被人凝视,站在这个地点正是对以往的回顾,从而审视以前的错误。

  信 仰

  信仰给人以方向,成为人民的精神支柱;给人以主张,成为人民对世界或是周围认知的基本。

  表面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放牧图,一切都很恬静和美好,牧童的笛声与其场景相融合,而“绿色的洼地”是广阔的,“绿色”意味着生命和新生,而“洼地”则是处于相对于封闭的空间里,因为周围都是比较高的地形,而水往低处流,自然地便形成了洼地。这也表达了作者塑造出当时时代的一种创新的感情,结合背景和题目来说,新的思想浪潮和信念将会将人类引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北岛寄予了其希望感。但越是想要改变和创新,就越能体现出其悲剧性。

  首先,“羊群”象征着人民,他们会服从牧童的指引,而这里的“牧童”便是信仰。前半句,“羊群溢出绿色的洼地”营构出自由、静谧的氛围,人们追求自由的生活,所以不会局限于“绿色的洼地”这样世俗的生活,自然会“溢出”,但这样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牧笛的笛声打破了这幅画,它驱赶着羊群,夺走了美好,而“单调的笛声”正是对着毫无意义的信仰的诠释。这里的信仰并没有起到引领向自我的作用,相反,更多的是束缚和捆绑,迫使“羊群们”回到以前的圈子,以前那种世俗的生活。“羊群”的涵义也因此有了转变,它们像是等待着被屠宰的羔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样的现象也可以折射出当时时代下的人们:没有自我和思想,像动物一般。

  最后北岛用《生活》进行收束。

  从“网”这个意象的外观来看,是有亿万根线编织而成的,所以很复杂,并且逃不出去,所以正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写照,他渴望彼岸的生活,逃离现在这个被制度、被空虚笼罩的世界,体现了其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