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习题集八套

时间:2022-11-22 18:28:53 作者:壹号 字数:21349字

生物药剂学习题集

11.D.胃排空的速率越快越有利于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DADA CDBDB DADCA

DDBBB 2.小,大 慢,蓄积 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 渗透性,溶解度 体外实验法,在体实验法3.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药物的处置: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亲水性物质借助于细胞膜上一定物质的帮助,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浓度差。。4.生物药剂学上的剂型因素包括哪些内容?答: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药物蛋白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如变化率为1%),是否会显著影响药物作用强度?答:由于作用强度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对于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可能导致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明显变化,因而会显著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对于低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对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影响不明显,因此不会显著影响药物作用强度。举例说明为什么弱碱性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答: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型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一般说,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pH7.4时,非离子型分别为0.004%~0.01%和9.09%,向脑脊液透过系数分别为0.0026~0.006/minh和0.078/min。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或大量饮用清水,尿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均会引起尿量增多。主要原因是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从而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最后导致尿量增加。简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答:生理因素;剂型因素;透皮吸收促进剂。5.试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答:消化系统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肠道蠕动;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作用;淋巴循环;疾病因素。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试述它们的作用。答: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非微粒体酶系:通常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由这组酶系代谢。6.说明小白鼠常规实验操作方法 。答:捉持方法:可采取双手捉持法和单捉持手法两种形式。给药方法:灌胃法;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动物编号标记方法:小鼠常用染毛方法编号。小鼠的处死方法:用右手抓住鼠尾根部并将其提起,放在鼠笼盖或其他粗糙面上,用左手拇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鼠头部及颈部,右手抓住鼠尾根部用力拉向后上方,造成颈椎脱臼,脊髓与脑干断离,实验动物立即死亡。

2.1.A有部位特异性CACA BBABB AACAA AABDC 2.血液循环,各脏器组

织 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 愈大,愈高 渗透性,较大结肠癌细胞,肠细胞3.生物转化: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胃空速率:胃内容物从幽门向十二指肠排出的速度,称为

dC?S?K?CS固体药物溶解速度方程式(Noyes Whitney扩散理论表达式)胃排空速度。:dt说明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药物的表面积、药物的溶解度、溶解速度常数成正比。首过效应:主

…… 此处隐藏2752字 ……

D溶出速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V? :表观分布容积,是假设

C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体积。多晶型:

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的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晶型的现象。4简述药物被动扩散与促进扩散的异同。答:共同点: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不同点:被动转运不需要载体,被动转运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而促进扩散具有结构特异和饱和现象;被动扩散的速度与转运药物浓度呈线性关系,为一级速率过程,促进扩散转运速度随浓度变化而增加直至饱和,服从米氏方程。大量出汗或大量失血,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大量出汗时,水的丢失多余电解质的丢失,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循环血量减少时,对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尿量也会减少。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哪些组织摄取药物最快?答: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摄取药物的速度较快。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答:小肠粘膜形成环形皱壁,在皱壁上又有许多指状突起的绒毛,绒毛上还有很多微绒毛,因此有效吸收的面积增大了约600倍,小肠表面积最大可达200平方米。由于大多数药物是被动扩散,吸收的速度与表面积成正比,所以小肠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在制剂中,表面活性剂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可能的机理是什么?答:在制剂中,表面活性剂常用为增溶剂,乳化剂,分散剂等,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是:①改善润湿性;--②防止凝聚;③增溶。5采用什么给药途径可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特点说明其避免肝首过效应的原理。答:可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主要途径有:⑴静脉、肌肉注射⑵口腔粘膜吸收⑶经皮吸收⑷经鼻给药⑸经肺吸收(6)直肠给药试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答:⑴生理因素: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差异,动物种属、年龄、性别、用药部位和皮肤的状态都可能引起皮肤渗透性的差异。⑵剂型因素: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为理想。⑶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6. 写出浆法测定芦丁片剂溶出度的基本操作。 答:取芦丁片剂分放在溶出度测定仪的测定杯中,每杯放一片。以人工胃液500ml为溶出介质,搅拌桨转速为50r/min预热37 ℃并保温。将样品放入溶出介质中,分别于5、10 、15 、20 、30 、50min定位吸取溶液5.0ml,并经0.45μm滤膜滤过,吸取滤液,放至室温,稀释后在358nm测定吸收度,计算累积释放百分率,绘制累计释放百分率趋势图并与滴丸做比较,得出结论。

5.1.A小肠BAAD DDBAA CBDAA CAABC2.脂溶,蛋白质结合率 肾脏 5000 下降,减少,增大,增多 较低,较高3. 双峰现象:某些药物因肝肠循环可

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该现象称为双峰现象。药物消除: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胃肠道代谢:消化道粘膜内各种消化酶和肠道菌丛产生的酶使药物尚未被吸收就发生的代谢反应。溶出度:在规定溶出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灌注速率:组织的血流速率。4.栓剂直肠给药是否能避免肝首过效应?答: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4cm处给药。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答: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体积。通过表观分布容积和血药浓度可以计算体内药量,及进行相关的药物动力学计算。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蛋白质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密切相关,能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简述生物药剂学的任务。答: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确评价药剂质量,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其晶型的差异是否影响其在胃液中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为什么?答:法莫替丁是带有胍基的碱性化合物,在酸性胃液中一旦成为溶液状态,就不存在2 种晶型之别,所以晶型的差异并不影响其在酸性胃液中的溶出,因此它们的生物利用度应无显著性差异。以菊粉清除率为指标如何推测其他各种物质通过肾脏的变化?答:若某一药物只有肾小球滤过,且所有滤过的物质均随尿排泄,则肾清除率等于菊粉清除率;若某一药物的肾清除率低于菊粉清除率,表示该物质从肾小球滤过后有一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反之,若肾清除率高于菊粉清除率,则表示除由肾小球滤过外,还有一部分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5为什么要采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都有哪些?它们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药物透皮速率能维持全身或局部有效浓度是经皮吸收制剂应用的前提,在一般情况下,除了少数剂量小和具有适宜溶解特性的小分子药物外,大多数药物的透皮速率均不能满足临床应用要求。所以常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经皮吸收。 二甲基亚砜及其类似物;吡咯酮衍生物;醇类和脂肪酸类;芳香精油常被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还有尿素、水杨酸等。它们通常有强吸湿性,使细胞自身发生膨胀引起皮肤蛋白质结构改变;使脂质双分子层的有序排列程度下降,增加了脂质的流动性或溶解角质层的类脂,使其结构的致密程度降低,对药物的渗透性增加。制剂中的难溶性药物,为什么可以用减小粒径的方法提高疗效?这种方法对所有难溶性药物都适用吗?为什么?答:药物粒子愈小,比表面积Aw就愈大,其溶解速度也愈大,药物疗效也愈高。所以,可采用微粉化的技术来达到增加某些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和吸收的目的。但某些在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减小粒径能加速其降解,反而会降低疗效;某些有刺激性的药物,减小粒径,使刺激性增大,可能导致更大的副作用;疏水性强的药物,粒径减小后,整个制剂的疏水性反而增强,溶解介质难以渗入,导致溶出速度慢。因此用减小粒径的方法并不能改善上述药物的生物有效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药物粉碎的程度.6. 叙述转蓝法进行芦丁滴丸溶出度测定的操作过程。 答:取芦丁滴丸分别放在溶出度测定仪的转蓝中,每杯放一份。以人工胃液500ml为溶出介质,搅拌桨转速为50r/min预热37 ℃并保温。将样品放入溶出介质中,分别于5、10 、15 、20 、30 、50min定位吸取溶液5.0ml,并经0.45μm滤膜滤过,吸取滤液,放至室温,稀释后在358nm测定吸收度,计算累积释放百分率,绘制累计释放百分率趋势图并与片剂做比较,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