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答案

时间:2022-11-21 00:24:15 作者:壹号 字数:117012字

目 录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 三角形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 总复习

1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单元目标:

2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 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 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内容分析 :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学情分析 :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一到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第二学段本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 :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例1与“做一做”,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

3

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加减5分钟口算。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 此处隐藏29982字 ……

156+48+244 1000—356—444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3(1)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竖式:7.45+5.8+4.69=17.94 递等式: 7.45+5.8+4.69 7.45 =13.25+4.69 5.8 =17.94 + 4.69 17.94 (2)小结:当几个小数进行连加计算时,可以把各个小数写在同一个竖式里,计算简便。也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出示例3(2)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20-6.45-8.3 20-(6.45+8.3) =13.55-8.3 =20-14.75 =5.25 =5.25 3、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93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运算。 三、巩固练习 1、P77做一做1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作业 练习十八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7.45+5.8+4.69=17.94 递等式: 7.45+5.8+4.69 7.45 =13.25+4.69 5.8 =17.94 + 4.69 17.94 20-6.45-8.3 20-(6.45+8.3) =13.55-8.3 =20-14.75 =5.25 =5.25 94

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2.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灵活应用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1、口算(小组开火车)。 6.52+0.48= 3.6+6.4= 2.54-0.54= 0.17+3.83 = 5.47-2.47= 4.8-1.8= 2、计算 35+28+72 125+49+75 156-47-53 137+98+2+43 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减法的性质 (1)用字母表示就是: a+b=b+a (a+b)+c=a+(b+c) a-b-c=a-(b+c) 95

(2)让学生说说它的实质内容 3、揭示课题:整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小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吗?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把你的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板书:验证)可以怎样验证呢? 师生共同计算,发现○的左右两边相等。 (4)从这三组算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学生把规律读一遍。 2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应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三、新知应用 出示例4:0.6+7.91+3.4+0.09 1、怎样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2、汇报: 0.6+7.91+3.4+0.09 0.6+7.91+3.4+0.09 96

=8.51+3.4+0.09 =(0.6+3.4)+(7.91+0.09) =11.91+0.09 =4+8 =12 =12 3、比较不同的算法,发现规律:那种方法简便?第二种方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证明了什么? 4、小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使用,那么我们在进行小数计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的去采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1、2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九第1、7题 板书设计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单元反思:97

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 内容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 : 1、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课题:轴对称 98

教学内容:教材82-83页例1、2.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轴对称图片 师:这些图片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复习旧知 1、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看书中图片,画出对称轴。 三、学习新知 1、出示例1 (1) 这幅图对称吗? (2) 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3) 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4) 点B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5) 点C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6) 我发现: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 99

2、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3、出示例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 在思考的基础上,用铅笔试画。 (3)小结:A、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B、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C、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D、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三、课堂练习:P83做一做.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二十1-3题。 课题:平移 教学内容:教材86-87页例3、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