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论文

时间:2022-11-24 17:35:13 作者:壹号 字数:22840字

篇一:地质学毕业论文题目(620个)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地质学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二、论文参考题目

晚清英美地质学教科书的引进——以商务印书馆《最新中学教科书·地质学》为例

《地学杂志》与中国早期地质学的传播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进程

《生物地质学》课程教学初探

现代工程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

论工程地质学的核心价值

国内地质学研究领域学科发展热点与态势分析

从地质学实践看地质学事实的特征

水文地质学的新概念及其生态问题

黄汲清在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上的成就与贡献

理论联系实际 深化“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

中国石油地质学创新发展论评

近代地质学与中国社会

工程地质学发展趋势刍议

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定位

地质学中的真伪之辨

中国近代地质学建制化研究

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和评价

现代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演化

五年制高职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探索与实践

我国地质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国土壤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战略

石油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的结合研究

《地质学原理》的演变与《地学浅释》

黄汲清院士在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上的建树与贡献——为纪念黄汲清院士诞辰100周年而作

开展对低渗透介质的水文地质学研究

油气储集层地质学研究体系

地质学基础研究队伍现状——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格局的分析 水文地质学的最新发展与今后展望

环境地质学概论

编写地理专业基础地质学教材的商榷——评宋春青主编《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社会化是地质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石油特色专业《遥感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浅析

生态环境地质学初探

“普通地质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举措

提高“普通地质学”课程野外实习质量探讨

1825-1875年美国风景画中的地质学

中国构造地质学如何面向21世纪

对于当前中国地质学发展的思考

石油地震地质学探讨及展望

地质学的若干问题

测井地质学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构造水文地质学

地震水文地质学

应用水文地质学及其网络CAI开发

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际 构造地质学词汇特征及翻译

试论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内涵与外延

基于地质公园视角的地质学实践教学的思考

基于地质公园视角的地质学实践教学的思考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略论医学地质学

李四光与民国时期中外地质学交流

地学革命与地质学演化关系的哲学思考

构造地质学的进展与学科发展特点

关于《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对构造地质学教学的一点建议

储层地质学简述

浅析构造地质学新进展及应用研究

生态环境地质学——21世纪新兴的地球学科

地质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贺“环境地质学的出现”发表30周年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10周年

《构造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国际协会》1996年元月第11号国际公报 现代水文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

哲学标准下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地质学的“原地重熔理论”为例 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地质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中国石油地质学五十年

工程地质学的今天

论城市地质学的基本问题

瞄准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需求的“第四纪地质学”教学

矿床遥感地质学导论

纳米石油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

比较行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现状和展望

环境水文地质学

地质学博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珊瑚礁工程地质学——新学科的提出

地质学的发展轨迹和思维方式的转换过程

地质学,即古地质学——30年学习、科研生涯之回顾与思考

…… 此处隐藏4518字 ……

1.直接性

横跨地裂缝的建筑物,无论新旧、材料强度大小,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类型如何,都无一幸免地遭到破坏。地下管道只要是直埋式经过地裂缝带,在地裂缝活动初期,不管是什么材料,断面尺寸大小,很快均遭到拉断或剪断。

2.三维破坏性

地裂缝对建筑物的破坏具有三维破坏特征,以垂直差异沉降和水平拉张破坏为主,兼有走向上的扭动。它是建筑物不可抗拒破坏的重要因素。因此,仅采用一般结构加固措施,都无法抗拒地裂缝的破坏作用。

3. 三维空间有限性和不均衡性

地裂缝的破坏作用主要限于地裂缝带范围,它对远离地裂缝带的建筑物不具辐射作用,在地裂缝带内的灾害效应具有三维空间效应。横向上,主裂缝破坏最为严重,向两侧逐渐减弱,上盘灾害重于下盘。在垂直方向上,地裂缝灾害效应自地表向下宽度递减,所以,在地面建筑、地表工程和地下工程遭受的破坏变形中,地表房屋破坏宽度最大,路面及基础次之,人防工程破坏宽度最小。地裂缝灾害具有走向分段性,这与地裂缝的形成机制、发育时间和活动强度等有关。在地裂缝强活动段上,建筑物均遭到严重破坏;中等活动段上,建筑部分遭到破坏,且破坏程度较轻,破坏宽度较小;而弱活动段或隐伏段,建筑物仅有轻微破裂或变形。不均衡性的另一个特点表现为,在地裂缝的直线段,建筑物破坏宽度较小,而在斜列区或汇而不交地段,地裂缝破坏宽度大且破坏形式复杂。

4.渐变性

地裂缝成灾过程的渐变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单条地裂缝带上,地裂缝由隐伏期,到初始破裂期,遵循萌生期—生长期—扩展期的发育过程,不断向两端扩展,因此建筑物的破坏也不是整条裂缝带上同时破坏,最先发育地裂缝的地段开始破坏,逐渐向两端发展,隐伏段经过一个时期也最终开始破坏。其二,对于一座建筑物的破坏也是逐渐加重的,最初的破坏表现为主地裂缝的沉降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