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你的自尊

时间:2022-11-20 20:10:37 作者:壹号 字数:15147字

  寒冷的冬天,几个流浪汉为了躲避风雪,便挤在一处豪宅的屋檐下取暖,当豪宅内有人出来驱赶他们时,却被屋主——一位心地善良的富翁阻止了,富翁不仅留下了他们,还吩咐手下为他们提供一些饮食衣物。此后,富翁更特意请人将屋檐加大加宽,以便更多无家可归的穷人能在他的屋檐下过冬。

  谁动了你的自尊富翁的子女一再反对父亲的做法,随着屋檐下聚集的人越来越多,豪宅四周的环境渐渐变得又脏又乱又嘈杂,可富翁依然固执己见,听不进儿女的劝告。

  然而,令他伤心的是,屋檐下那些受他恩惠的穷人们不仅不感激他的庇护,反而指责他、非难他,并逐渐从恶言相加发展到行动,时不时给他制造一些混乱和冲突。

  面对流浪汉们的以怨报德,富翁终于明白:虽然自己的善心可嘉,但他的善举却伤害了他人的自尊。让一群生活贫困的人生活在富人的眼皮底下,时时清晰地感受着彼此间巨大的差距,还要迫于生计接受他人的施舍,内心的不平衡和屈辱感已抵消并盖过了感恩之情。

  终于,富翁接受了子女的建议,拿出钱款在社区建立专门的庇护站,拆除了豪宅外扩建的屋檐,将无家可归的人安置在庇护站内。

  富翁的豪宅重归舒适与安宁,而生活在庇护站的人们也感念富翁的德行,口口相传,富翁俨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慈善家。

  这件事警示我们:即便出于善意,也别去动他人的自尊。

  “伤自尊”的后果

  一直以来,人类对尊重的需求往往被低估了,我们只知道“伤自尊”是件令人难堪的事情,会让某些人做出一些蠢事来。然而我们可能从来就没料到:“伤自尊”其实是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何止是让人做出蠢事,也会让人做出“坏”事,甚至是杀人于无形的“恶”事。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越世家》中有一篇《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陶朱公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因为杀了人被抓进牢里,范蠡打算派小儿子带上两万四千两黄金去营救。可大儿子不乐意了,认为自己是长子,这么重大的事情让小儿子去做等于说他无能,将来也不配子承父业。于是,长子不惜以死相逼,要求由他去楚国救出二弟。范蠡的妻子也替长子说话,范蠡只好答应长子,他写了一封信,要长子送给自己从前的好友庄生,并吩咐道:“你到了地点,就把黄金放在庄生家,任凭他怎么去处理,千万别与他发生争执。”

  到了楚国,大儿子遵照其父的吩咐,送上书信和金钱。庄生对他说:“你可尽快回去罢,不要留在这里;即便你弟弟出来,也不要追究其中的原因。”可大儿子并没听从庄公的话,他不仅私自留在了楚国,还把他私下带来的其余钱财拿去送给楚国掌管事务的贵人。

  庄生身居陋巷,却享有廉洁正直之名,自楚王以下的人,都像尊敬老师一般地尊敬他。他虽然留下了范蠡的金钱,但并非真的接受,而是打算事成之后再返还,以此表示诚信(就如医生先收下红包,做完手术再还给病人)。只是,范蠡的长子并不明白庄生用意。

  庄生寻机入宫见楚王,巧妙游说楚王大赦天下,楚王同意了。收了长子钱财的楚贵人观察出楚王将大赦天下的征兆,即刻将消息透露给范蠡长子,长子认为,楚王若大赦,二弟理所当然会被放出来,那先前给庄生的钱财不就白送了吗?于是,他又去拜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道:“你怎么还没回去?”范蠡长子说:“我还没回去,当初是为我弟弟的事来见你,现在我弟弟的事楚王已议定自然赦免,所以,我再来辞谢。”庄生知道他的用意,是想拿回他的金钱。便说:“你自己到屋子里去拿金子罢!”范蠡长子就到屋里拿着黄金走了,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自己真是赚到了!

…… 此处隐藏2855字 ……

  牛津大学有一名叫凯丽的女生,来自英国一个偏远的小镇。在小镇时,她的成绩名列前茅,但到牛津后,却成为全班最差的学生。

  其实,并不是凯丽悟性不高,也不是她基本知识不扎实,而是她太自卑了。

  一句漂亮的话在凯丽眼里,她的同学一个个像骄傲的公主或王子,而她,就像一只丑小鸭。自卑使她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凯丽的父亲为此很着急,他向社会公开悬赏,谁能帮助凯丽找回自信,他将给予一万英镑的报酬。

  一天,凯丽正在上课,有个老者走进教室。老师问他找谁。老者说,他是某公司的策划部经理,要在班里选一名最漂亮的姑娘做形象代言人。

  老师笑着说:“请挑选吧,这是学生们的荣幸。”

  老者的目光开始扫动,最后指着凯丽说:“就是她,她是我眼中最美丽的女神。”

  霎时,凯丽的脸上泛着幸福的光晕,她的眼睛明亮得像两枚钻石,头高昂了起来。她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美丽的。当然,那名老者是凯丽的父亲找来的,为的是帮助凯丽找回自信。从此,凯丽的心态变了,她乐观地与师生们交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