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广西工业

时间:2022-11-24 14:30:36 作者:壹号 字数:5342字

抗战时期的广西工业

<一>战前的广西工业

梧州,位于珠江中游的两广交界,为浔江、桂江和西江的汇合点,扼广西水运的咽喉,是广西水运的门户,全省以致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货物进出口的集散地。抗战前的广西民营工业,大多数集中在梧州,其他地区甚少。全省60余家民营工厂,多数规模小、资本少,以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为主,严格的说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现代工业。而战前的营工业则是在新桂系打败旧桂系之后,执掌省政,创办工厂,发展工业形成的。发展省营工业是新桂系工业建设的重点。30年代初,省政府即开始整顿和恢复原有的工厂,筹建新厂。经过几年努力,到抗战前夕共有12家稍具规模的省营工厂。 <二>战时广西工业的繁荣

全面抗战爆发后,短短几年时间,广西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繁荣兴旺的景象。其原因首先是工业比较发达的沦陷区各省工厂迁入广西。由于广西是边近省份,一时离战区比较远,因而成为战区工厂迁入的地区之一。而由于桂林当时是广西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战时大后方的交通枢纽,又有天然山洞,随时随地可以利用,这个条件是其他大后方城市所不具有的。外省工厂迁入,给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广西迁入了生机和活力,刺激了各类工厂企业的开办。1938年后,省内外工商业者纷纷在桂林、

柳州、梧州等城市和一些交通较便利的县城投资建厂,出现前所未有的工业建设热潮。 (1) 省营工业的黄金时期

抗战时期,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给初创的广西工业造成种种困难。广西各地,尤其是桂东南不断遭受到日机的轰炸,各种经济设施特别是工厂企业首当其冲成为攻击的目标。战争给广西工业造成破坏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战争往往成为局部地区发展工业,促进经济的重要条件。桂林、柳州战时工业的兴起,促使广西当局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地方工业。其基本方针是:恢复和扩充原有各工厂,积极筹建新厂,与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和来桂民营企业合作发展工业。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广西掀起了新的工业建设热潮。 1940年冬,日军退出桂南后,广西局势趋于稳定,广西省政府重新制定发展工业的计划。该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经济建设为首要”,根据这一方针和原则,制定了省、县建设目标和措施,并在1941年后进一步加强省营工业的建设。首先创办一批新工厂;其次,改组扩充原有的一些工厂。抗战时期,经过几年的建设,省营工业比战前进一步发展,达到解放前最高水平。 (2)民营企业的空前繁荣

…… 此处隐藏0字 ……

抗战爆发后,洋货来源困难,外省工厂内迁,战时军需民用的需求,刺激了民营工业的发展,桂林、梧州、柳州和

一些县纷纷设厂办企业,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抗战开始后短短几年时间,广西民营工业快速发展。根据经济部民营工厂等级统计,1938到1942年广西民营工厂共264家,在当时全国(国统区)各省市中名列第四位。同战前相比,抗战期间广西民营工厂增长了近3倍,得到较大发展,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工业门类增多,分布于各行各业。第二,民营工业布局渐趋于平衡。第三,民营工业多于军需生产有密切联系。然而从整体上看,规模小,资本少,技术设备近不如国营,省营工厂企业。这种情况使得不少民营工厂生产很不稳定,时办时停,经常处于停工、停产、甚至倒闭破产的危险状态。

<三>抗战时期工业的衰落

抗战以来,大后方工业有着长足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好景不长,1941年下半年开始日渐疲倦,困难与日俱增,1943年全面呈现停滞、萎缩状态。以机器业和钢铁业尤为突出,“生产过剩,推售为难,资金短缺,维持颇为不易”。实际上,除机器业和钢铁业以外,其他行业同样陷入严重危机。广西工业中,首当其冲的是民营工业,纷纷告急。不仅民营工业衰落,国营、省营工业生产也大大低落了。广西工业由繁荣走向衰落是多方原因造成的。首先是资金不足,其次是原料短缺,第三是统制专卖政策,尤其是官僚腐败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和经营,第四是税捐沉重。广西工业危

机日甚一日,政府业采取过一些救济措施,如发放工资、向工厂定制机器,但成效甚微,无法挽救工业衰落形式。

总之,大后方工业繁荣兴旺,是特定历史环境造成的,是抗战形式的产物。它由繁荣转向衰落也是形势之使然。抗战前期国内大后方环境较适合工业发展,政府给予较多的扶持,后期这种有利条件不复存在,工业生产随之衰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兴衰落说明,落后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有一个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尤其是需要政府扶持和支持,否则是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