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地方文化的变迁与重塑_以北京什刹海为例_谌丽

时间:2022-11-24 13:00:06 作者:壹号 字数:4399字

第29卷第6期2010年06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

Vol.29,No.6June,2010

历史街区地方文化的变迁与重塑

———以北京什刹海为例

谌丽1,2,张文忠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如何保护与发展地方传统文化是许多历史城市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将文化当作要:

一个有机体,当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之后,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本文以北京什刹海历史街区为例,探讨在旧城更新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下,地方文化如何回应环境的变化。资料分析和调查结果表明:什刹海的传统文化特色正在削弱,且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隔离;外来文化进入什刹海之后一般会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进化现象;就什刹海地方文化建议而言,要最大程度的保护传统物质空间,积极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业态,尽量维持原有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旧城更新;全球化;文化变迁;文化重塑;什刹海

1引言

许多大城市的旧城区都是以浓郁历史文化氛围见长的街区,它们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多样性,包含着城市历史特色和景观意象,是城市历史活的见证[1]。当这些街区从一个时代延续到另一个时代,其区位特征和建筑结构位相对固化,必然会存在“过时”的现象,这是城市变化的自然结果[2]。

…… 此处隐藏0字 ……

在这种情况下,旧城更新改造运动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经常伴随大面积拆旧建新损害了历史原真性的行为,使得高度的现代主义摧毁了传统城市及其街区的文化组织结构[3]。近30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历程几乎等同于欧洲过去一个世纪的建设历史,其中不乏因为一味大兴土木而切断了历史延续、盲目拼凑组合现代化建筑而弱化了文化底蕴的先例[4]。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提高,历史街区的“他向”经济活动(如旅游业)也在不断影响着地方历史文化[5]。有学者指出,东道社区或社会的文化变迁实质就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两个相互开放的文化系统之间,随着碰撞发生持续的交互适应[6]。尽管说“他向”活动中的文化扩散是双向的,但实际上外来者给目的地带来的影响比他们受目的地文化影响的可能性要大得多[7]。

更为严重的是,对历史街区,尤其是对具有居

住功能的街区的更新几乎不可避免会导致其社会特性的变化。例如,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中往往出现原居住地低收入的居民或功能被高收入居民或功能所取代的现象,即所谓绅士化或中产阶层化现象(Gentrification)[8-9]。我国虽然不存在明显的中产阶层化现象,但在上海和北京也开始出现富有阶层迁入城市中心区的案例,这是政府实施旧城改造政策以及房地产商进行开发的共同结果[10],同时还存在外地流动人口聚居于旧城老旧小区的现象,从而使得旧城成为一个混合居住的社会形态。更多的研究则指出社会网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1-12]。这些社会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地方文化特色产生变异,因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积累需要人来进行,传承文化的人不断变化,就会大大损失文化的信息[13]。

全球化的冲击使得历史街区的文化变迁过程更趋复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政治及社会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即经济的全球化正在促生着文化的全球化[14]。在这个过程中,异域强势文化和新兴时尚文化在城市中逐渐兴盛,城市的传统文化被压缩、扭曲。伴随着区域经济版图的改变,文化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少学者认为文化将会逐渐取代意识形态和经济因素,成为下一时代

收稿日期:2010-01;修订日期:201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6).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谌丽(1985-),女,四川绵阳人,研究方向是宜居城市和商业地理等。E-mail:cleo_li@

:(1966-),,,,。。E-mail: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