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4 14:02:29 作者:壹号 字数:25536字

风声鹤唳读后感10篇

  《风声鹤唳》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声鹤唳》读后感(一):曾经女人做什么都是错的!!!

  不管女人做什么,都是错的。

  曾经。

  梅玲第一次和博雅的约会时,就这么说。

  终于她还是预料对了,故事差点如之前的好多次一样

  女人始终是错的。

  索性,这次这个富少叫博雅。

  索性这次有个朋友、大叔、知己、爱人,叫彭。

  《风声鹤唳》读后感(二):回首那逝去的“世间万象”

  爱情、亲情、人性,爱国、侵略、战争,世俗与禅宗,人性的至高至美,至卑至贱,尽在其中。

  丹妮与博雅的爱情,老彭的无私,形形色色的难民,顺便回顾京华烟云中完美的木兰——每一个都让人觉得可爱。

  人性泯灭的侵略与战争。

  无己无私的付出与博爱。

  我们生活在这幸福的年代——这些都淡了,但是请适时地,拾起

  《风声鹤唳》读后感(三):林大师的书欲罢不能

  林大师的书总是那么细腻,书中内容在那个年代又是那么大胆。书中的人物均是民国时代的标志,名字又那么好听。书中总能找到中国城市百年来的缩影,许多地名也是那有历史意义,如果上海大场、大连、天津。林大师不用直面刻画日帝的丑陋,从侧面渗透,就可以让读者了解日本的兽行,让群众恨之入骨。总想一口气读完林大师的书。(林先生喜欢玉足,总有对脚的详细描写,嘿嘿)。

  《风声鹤唳》读后感(四):风中叶,飘而不零

  林语堂以抗战为大背景的民国三部曲,终于全部拜读完。

  从跟《京华烟云》的关联来看,《朱门》表现出来的是三部曲共有的精神联系,人物却自成一派、故事自隅一方,结尾结得叫人舒心;而《风声鹤唳》除了共有的精神联系外,还有人物的关联,比如木兰,从开始提到这个名字到最后本人的出现,使得《风声鹤唳》多少有点承接《京华烟云》的痕迹。

  相较来讲,《风声鹤唳》里人死的比较多,悲情色彩浓一些,无论是书的中文名还是英文原名(leaf in the storm)都比那两部多了份凄凄切切感,往事不堪的梅玲用尝尽磨难的丹妮来摆脱这种不堪并一心与心爱之人会合,可惜,经历了一番磨难误解和阴差阳错后,丹妮彻底告别那段挥之不去的不堪后境界又升华,原堪比情坚的金却化成了砖。最后,博雅冲向了日本人的枪口。

  用牺牲掉博雅来收尾,确实也算中完美结局,悲情的完美。

  《京华烟云》像轮回着的四季,《朱门》却是凛冬后的初春,而《风声鹤唳》是秋天的感觉,有寒有暖,但没有冬天。

  《风声鹤唳》读后感(五):人间大爱莫过于斯

  正好看完了林语堂先生写的《京华烟云》,便在书局遇见了《风声鹤唳》。刚开始的时候,很担心《风声鹤唳》无法超越《京华烟云》,同时也在担心自己还没有从《京华烟云》中抽离出来,以这样的状态去看《风声鹤唳》,有点不公平。而事实上确实如是,一来是《京华烟云》实在太精采了。二来,在我过去的思想中,我一直幻想着自己过着类似于姚木兰的生活,活在她所在的时代,而当我遇到姚木兰的时候,我简直是把姚木兰当成了是自己。而慢慢地又发现,姚木兰身上又有被时代所局限的特点,心中一直在想,要是姚木兰活在21世纪,又会是如何的一段人生?会自由一点吗?突然又发觉,其实自己在21世纪又是如此的不自由,更重要的是,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不知自己如何是好,现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却无法让我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感觉我的心已经混乱了,感觉我已经分不清楚姚木兰还有自己,也分不清楚正在经历的生活。

…… 此处隐藏4970字 ……

  想也不得,就归于天吧。上帝好像还有那么意思被信奉的可能了。当然我不信奉任何宗教,这都是后话。

  一句话总结,风,就像人生。

  《风声鹤唳》读后感(十):【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

  【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这是佛教名言,也是全世界通行的圣经诗句,此刻却镌刻在博雅的墓碑上……

  战争时期的生命是以秒计算的,只有在死亡面前,人们才得到了真正地公平对待,没有老少、尊卑、贫富之分,也不具善恶的界定。所以,曼娘死了,阿满死了,素云死了,博雅也死了……他们死的方式虽不尽相同,但都无一例外的将自己的生命断送在了灰飞烟灭的抗日战争中。若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献予歼倭抗日人”的作品,我想作为其续篇的《风声鹤唳》却进一步让我们认识到他们不但是为国,更是为同胞而舍弃性命的大爱。

  故事中,有这样一个女孩儿……她是崔莲儿,也是崔梅玲,同时还是彭丹妮。就像《倾城之恋》里一座城的倾覆成全了白流苏的爱情,战争亦改变着崔莲儿的命运,将她从一个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女性升华到以奉献谋取幸福的巾帼英雄。两次名字的变化,标志着她的成长。起初,她是崔莲儿,她同很多接受了现代氛围的女孩儿一样勇敢大胆,不图家世背景,甚至连对方姓甚名谁都可以不问,只凭一个眼神和几句寒暄,便坠入了爱河……多浪漫的开始,像所有才子佳人的传说,可惜,结局却令人唏嘘。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因缘吧,她的父亲是个树敌万千的军阀,就是因为他的身份,莲儿的初次婚姻经历了无尽的折磨后就结束在她仓皇逃离的脚步中。从此,她变成了崔梅玲,堕落自舞厅伊始。像《日出》中的陈白露,尝试了婚姻的失败,沦落风尘,因生活所迫,渐渐地成为姘妇,跟很多男人同居,直到她发现自己被卷入了政治阴谋,再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汉奸的同党,出于良知的谴责,她放弃了安定,颠沛流离中来到北平,走进“王府花园”,但是纵使她和博雅恋爱的时候,她对男人的依赖依旧没有削减,也依旧畅游在个人情爱的世界里。不过,或许是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战争又再一次推动了她命运的齿轮,把她引向生命的巅峰。和老彭的相识,重燃了她生命的价值,于是她慢慢地脱胎换骨,造就了那个全新的彭丹妮。就像博雅认为的,老彭是文殊师菩萨,解救着阿难和摩登伽女。他引领着丹妮走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那里个人的情与爱、悲与欢、愁与怨都是渺小的,唯有为同胞奉献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他们在汉口收容难民,领养孤儿,一心替别人工作。在接触中,他让丹妮懂得了无私之爱,以至后来博雅亡故,他们纵然深爱彼此,丹妮却依然选择了为博雅守寡,为友舍命尚且奋不顾身,何况舍掉的只是个人的私欲呢?她在付出中获得了更高的幸福,整个中国的危难成全了丹妮生命的意义。

  如果丹妮的价值要靠战争实现,那么博雅的命运便是由爱情主宰。他是姚家的嫡孙,北平“王府花园”的主人,与老彭和后来的丹妮比,他的世界观显然要狭隘得多。他是个十足的战略家,他眼中宏大的战场容不下百姓的存亡,却填充着爱情的芬芳。无疑,他对梅玲的爱至高无上,战时踏遍了半个中国,只为能与梅玲见面,奈何,即便在爱情里他仍然摆脱不了身为少爷的“自我”,女人,即便是梅玲,对于他仍旧是附属,是证明他成功的某种方式,但是梅玲却渐渐变了,不止换了名字,他的爱情已无法满足丹妮的要求。在弥漫着硝烟,生死未卜的战场,他终于看懂了丹妮,明白她爱上了老彭。直到彼时,他对梅玲的挚爱激发了他的无私,他冲出田野一个人与十二个日本骑兵斗争,他赴死的动机再明显不过……他的牺牲,本来只为了成全老彭与丹妮,可是在斗争面前,他的“友”便不再局限于这两个人,转而扩大到了亿万的同胞,他是为国捐躯的。“为友舍命”,于他,具有了双重的意义。

  整部书读下来,沉痛时时敲击着内心……但是战争可以导致离散,却也会带来团聚,陈妈在陈三与环儿的陪伴下过世,便是残酷中最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