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友人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时间:2023-09-17 11:26:18 作者:壹号 字数:4943字

李白送友人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心意深远的送行诗,作者经过送行环境的描绘、气氛的烘托,表达出恋恋不舍的情感,以下是小编预备的一些李白送友人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李白送友人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李白送友人原文

青山横北郭⑴,白水⑵绕东城。

此地一⑶为别⑷,孤蓬⑸万里征⑹。

浮云游子意⑺,落日故情面。

挥手自兹⑻去,萧萧⑼班马⑽鸣。

李白送友人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构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明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口气。名做状。

⑷别:离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燥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响词。此。

⑼萧萧:马的嗟叹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儿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别离;离别,一作“斑”。

李白送友人译文

翠绿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咱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相同行踪不定,落日缓缓下山,好像有所眷恋。

挥挥手从此别离,友人骑的`那匹即将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好像不忍离去。

李白送友人【赏析】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行友人时所作。

宣城是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风光美丽,李白对此从来独有情衷。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诗的首二句就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描绘,而其间也包括有诗人对居住之地的深沉的爱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时间提起,还应当包括有对相互在山青水秀的这座名城共处过的一段难忘韶光的眷恋。从全诗看,诗人是与友人骑马同行,出城来到城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风光。但诗人将这番风光铸成工致的联语(青山——白水,北郭—— 东城),又产生了一种深远的意味。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流去,青山却仍然留驻,这难道不正是一种依依告别之情的标志?

所以,瓜熟蒂落地引出第二联的告别:“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道别,是直叙眼前正在产生的事,而“一”字的嵌入,加强了慨叹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生神采。而“孤蓬,出自古诗“孤蓬转霜根”,它与“转蓬”一辞,在诗篇中都是飘流游子的标志,但“孤”字更着重别离、离群的含义。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远(“万里征”),告别之情岂不沉重,杂乱的离绪,全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藉的意象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情面。”好像前两句嗟叹犹嫌未足,诗人又推出一组告其他意象。“浮云”、“落日”和“孤蓬”相同,都是送行诗常用的诗篇语汇。

汉代古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管反。”苏李诗则有“俯视浮云驰,奄忽相互逾。风云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而李白将“浮云”、“ 落日”分配给“游子意”、“故情面”,实际上则是互文的修辞法。浮云出岫,日薄西山,或许便是分手时的光景,但诗人现已将情移入,使风光成为依依难舍,而又无可如何的标志。

不用明言“游子意”究竟是何意,“故情面”究竟是何情,离情愁肠已结于读者心间。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上句是对别离的旧话重提。但“此地一为别”

是未来式,“挥手自兹去”则成了进行式,抒发就有递进的感觉。诗人只写送、别两边挥手致意,而会集描绘本已长相厮伴的两匹坐骑临别前,相对长鸣。马尚如此有情,况且人呢。“萧萧马鸣”本是诗经《车攻》的成句,而参加一个“班”(马相别称“班”,语出《左传》)字,是创新了诗意,可说是融汇古语而自出心裁。

…… 此处隐藏0字 ……

从六朝以来,五言律诗在结构上已构成必定常规,即大体遵从由破题、到写景、最终抒发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则不同,它基本上是写景—— 抒发—— 再写景(象喻式)—— 再抒发,从“此地一为别”到“挥手自兹去”,构成一个螺旋式推动的结构,颇有回肠荡气之感。诗人尽量防止直抒胸臆,重复运用山水云日等天然意象,来隐喻烘托别情,最终以班马长嘶作结,余韵深远。

李白送友人练习题

1.诗篇的颔联和 清晰点出:从体裁视点,这是一首 诗。(2分)

2.“孤蓬”和“浮云”既描绘了友人流浪无依的.游子形象,又传递出诗人的 与 之情。(2分)

参考答案

6.标题/尾联(1分) 送行(1分)

7.关心(1分)不舍(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