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时间:2023-09-17 11:26:10 作者:壹号 字数:4396字

月夜忆舍弟杜甫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要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那么关于这首月夜忆舍弟又该怎样学习呢?以下是小编预备的一些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

有弟皆涣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杜甫【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交游,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仍是故土的最亮堂。

有兄弟却都涣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存亡。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况且战乱频频没有中止。

月夜忆舍弟杜甫【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端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时令“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涣散,无家问死生:弟兄涣散,家乡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音讯。

7.长:一向,老是。

8.达:到。

9.况乃:况且是。

10. 未休兵:战役还没有完毕。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标题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要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苍凉现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只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芜不胜的边塞显得愈加萧瑟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阐明战事依然频频、剧烈,路途为之隔绝。两句诗烘托了浓重悲惨的气氛,点明“月夜”的布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土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满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片面爱情。分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不同,偏要说故土的月亮最明;分明是作者自己的心思错觉,偏要说得那么必定,不容质疑。但是,这种以幻作真的方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由于它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奇妙的心思,突出了对故土的感念。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土月明”,仅仅将词序这么一换,口气便格外强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只望月怀乡写出“忆”,便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怀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非常天然。月光常会引人遥想,更简单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受离乱,又在这清凉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连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口气也格外悲痛。“有弟皆涣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存亡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归纳了安史之乱中公民饱经忧患丧乱的遍及遭受。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情心里的担忧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常寄书姑且常常不达,更况且战事频繁,存亡苍茫当更难逆料。宛转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整齐,首尾照顾,承转圆熟,结构谨慎。“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涣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趁热打铁。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杜甫练习题

…… 此处隐藏0字 ……

1.杜甫是巨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 诗。

2.从诗中 和 等语句,能够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土明?

答案:

1.诗圣、律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涣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3.诗人怀念故土,爱情上觉得故土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土的酷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