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天道好还”看“天”的文化品格

时间:2022-11-23 15:26:01 作者:壹号 字数:3528字

龙源期刊网

从成语“天道好还”看“天”的文化品格

作者:张侠

…… 此处隐藏0字 ……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从成语“天道好还”的本义出发,用中西文化两种不同的视角,去具体地阐释“天”的权威、公义、慈悲等三种文化品格。

关键词:天传统文化西方文化

成语“天道好还”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它是一个主谓短语,其中的“天道”指天理;“好”读作hào,指常常会;“还”读作huán,指回报别人。它的本义是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而后来,则以天道循环,报应不爽为“天道好还”。朱元璋在北伐元朝鼓舞将士士气时也曾说过:“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而太平天国杨秀清、萧朝贵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也说:“今幸天道好还,中国有复兴之理。”可见,“天道好还”其实是个充满正气和力量的成语,而它的背后也有着值得玩味的深层文化内涵。首先,既然“天道好还”,“天可主持公道”,那么“天”一定就具有“权威”的文化品格;其次,就“天主持公道”本身而言,表明“天”具有“公义”的文化品格;另外,从“慈爱就是真理,慈爱就是宇宙的性德”的方面来说,“天”既然是宇宙的一部分,当然也具有“慈爱”的文化品格。下面就从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视角,来具体地阐释“天”的这三种文化品格。

首先,“天”具有“权威”的文化品格。其实,这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天”的注释中就可略见一斑。许慎认为“天”的意思就是:“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鲜明的“以天为大”“敬畏天地”的意识。像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天为

大”“敬畏天命”的人。他在《论语》中就曾说过这样一些与“天”和“天命”相关的话,如“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五十而知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就西方文化而言,尤其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西方文化,更是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认为上帝就是天,天就是上帝。而上帝作为创造并掌管宇宙万有的全知全能的天神,其智慧、权柄、威力自然都是至高无上的。《圣经·使徒

信经》上说:“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圣经·主祷文》上也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其次,“天”具有“公义”的文化品格。这在我们传统的道、佛两家的文化中多有体现。众所周知,道、佛两家的文化都特别强调因果,都认为善恶自有报应,而且恶人必遭“天罚”。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曾说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他在《太上感应篇》中还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而当恶人行恶时,则会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至于佛教,也有类似“作恶必遭天罚”的说法,大乘佛经《无量寿经》上也说:“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而《地藏经》上也有:“违逆父母者,遭天地灾杀报”的说法。西方基督教文化方面,虽然不讲“因果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