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雄起_建安风骨之髓

时间:2022-11-22 12:51:41 作者:壹号 字数:4605字

中国古代文学,建安风骨的精髓

学苑撷英

三曹雄起:建安风骨之髓

□景圣琪(南通电视大学,江苏南通226006)

关键词:三曹摘

建安风骨

帝王

、应

、刘桢)继承

要: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

“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而作为建安文学领袖的曹氏父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文学史上子,其整体风格上的君临天下的霸气和建功立业的豪气,成为贯穿建安风骨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核心和精髓。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

、应

、刘

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雄霸“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人尊为典范。

文风形成的渊薮。刘师培先生概括建安文学四个特点为“清峻、通脱、骋辞、华靡”。“骋辞”、“华靡”均就文采而言。刘勰论三曹、七子,首重其在辞采方面的“文”(语言才华)的方面,而风骨才华,但只是都偏重强调的是内在的“质”的方面,以文害质的倾向正是然而从这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建安刘勰所要反对的。

风骨的确是“风”胜于“骨”的。

3、建安文学从根本上是抒情的、感伤的文学,缺“骨力”,也不以刚健为主要特色。建安文学的特色乏

是“怊怅切情”的五言诗,而所抒之情是非常个人化任意放纵的情感,几乎不用理性加以节制。但刘的、

勰云“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情采》)重情乏理,显然不合风骨之理定而后辞畅。

义。建安诗人的情感内容大多是“忧生之嗟”,其格调“惊风”和“惊鸿”一是感伤和彷徨的,如同他们笔下的样,绝少有凌云壮志的抒发,他们偶尔的慷慨悲歌,骨子里也是迷惘和绝望,绝非什么刚健之风。所以,即便他们挟着两汉的大气来唱悲歌,多少有些慷慨之气,看起来近于刚健,但在古人,尤其是刘勰这样的正统“志”,便无缘刚健的骨力。儒者看来,诗不言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建安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悲悯人民和慨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显得

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风骨”之辩与建安风骨内涵表述

(一)何谓风骨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即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文学评论中的风骨论,当以《文心雕龙》中讲述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的较为详尽。

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得有力。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

…… 此处隐藏0字 ……

(二)建安风骨评价

关于建安风骨的评价,本文参考刘勰的基本理论观点。

1、建安文人的人格全新走势。东汉繁缛浮华的士风终结于曹魏,曹氏集团众人不再追求什么奇节异行的高名,而是重视那种世俗的享乐生活了;他们不再峨冠博带规行矩步,而是洒脱不拘行为放浪;他们不再重视那些烦琐无用的经学儒术,而是竞相写在刘勰看来,这种叛逆和作抒写胸怀的文学作品了。放纵带来诸多人格上的放浪形骸。

2、在刘勰看来,建安文学文胜于质,是齐梁绮丽

二、三曹的整体风格异同辩

(一)父子连心———霸气,苍劲,雄浑

建安时代,“三曹”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氏父子”“内兴

128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