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时间:2022-11-22 12:03:07 作者:壹号 字数:2083字

中考复习资料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字词解释

1、通假字

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

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七、内容理解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1、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 此处隐藏0字 ……

1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17、得“人和”的实质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