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名清朝幼童赴美留学的前前后后2

时间:2022-11-22 09:38:41 作者:壹号 字数:4022字

惊涛三万二千里

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起程赴美。前后四批,共120名“留美幼童”,都是乘坐轮船,跨海三万二千里,横渡太平洋去美国的。

有一个叫祁兆熙的人,是奉命护送第三批“留美幼童”的小官。他留下了一部《游美洲日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个多世纪前的跨海旅途。

在上海登船的头天晚上,天真的孩子们看到洋泾浜一带的“自来火灯”(煤气灯)“簇簇匀排,荡漾波心”,快乐之极。启程时天蒙蒙亮,他们兴冲冲早起,观看轮船驶出吴淞口。 午后天气变坏了,“风雨交加,舱面不能行走,晕浪者呕吐大作,俱睡而不能起。”风浪一起,舱间便“多啼哭声,不得安睡”。

幼童的适应性也强。经过十数天的航行,晕船者开始减少。每遇大风暴,祁兆熙等大人还如醉汉,孩子们却“嬉戏自得,毫无恐怖”。到了深夜,小家伙们还“在大菜间游行”,喧哗不已。他们甚至有些喜欢风浪,因为风高浪急的时候,祁兆熙就会免除他们每天的功课。 祁兆熙是个十分尽职的官员,他发给幼童们《太上感应篇》、《三训合刊》,每天上午宣讲。晚上则让孩子们温习“西书”。

开始,幼童吃不惯船上的西餐,把祁兆熙治喉咙痛的咸西瓜皮抢吃精光。但是航程刚刚过半,多半幼童已经习惯了牛奶面包。“每人坐处大碟一,勺一,叉一;洋布手巾一方,束以白铜圈”。祁兆熙记述的食物有牛肉、羊肉、鱼、甜咸皆有的面饼,饮料有奶茶、冰水。“饮毕,进高脚瓷盆四,装水果、干果二,每人随意食之”。

在祁兆熙的日记中,还可见到他管束教育淘气幼童的记述。他曾“薄责”三名不守规矩的孩子,管教几个“寻口舌”斗嘴的人。一天,有几个幼童从甲板上捡回外国人遗弃的地图,他看到后严厉斥责,命送回原处。不仅如此,他还把幼童集合起来训话,告诫他们说:“用了船上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原处;精细的东西,千万不能损坏;只有这样,人家才说你聪明,不会讨厌你。你们给我记住!”

30天航行终于结束,在旧金山上岸之前,祁兆熙打开衣箱,让幼童换好上岸的服装,那是一套崭新的衣服:“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缎靴”。

“为到金山上岸光辉。”———祁兆熙想到的是大清的形象。

…… 此处隐藏0字 ……

开足马力的年轻国家

1872年9月15日,《纽约时报》旧金山报道:

昨天到达的30位中国学生都非常年轻。他们都是优秀的有才智的淑女和绅士,并且外表比从前到访美国的同胞更加整洁。3位满清官吏阶层的监护人和他们同行。中国政府拨出100万美元作为他们的教育经费。中国政府计划每年选派30名学生前往这个国家。 新大陆让幼童睁大了双眼。

最让幼童感兴趣的莫过于“火车”。

要问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样的,“火车时代”无疑是最好的概括。第一批幼童抵达美国时,这个年轻的国家刚刚修筑了横跨大陆的火车干线。十几年前还处在田园牧歌时代的土地,一夜之间从东到西冒起了滚滚浓烟。这个建国不足百年的国家轻装上阵,朝气蓬勃,一种称作“美国精神”的东西,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新移民。

“留美幼童”乘火车到达的终点站,是康涅狄格河畔的Springfield,中国人给了这座城市一个清新的名字:“春田”。大作家马克·吐温一家居住在此。不但他的两个女儿日后成为留美幼童的同学,作家自己,也与留学事务局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文将述及)为了让这批年纪尚小的中国幼童尽快学习语言,并得到家庭的关怀,在容闳的积极奔走下,康州当局决定,将幼童三五一组,分散到康涅狄格河谷的美国人家中。

消息传出,愿意接受中国幼童的美国家庭踊跃报名。当第一批幼童到达时,已有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