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时间:2022-11-21 05:02:52 作者:壹号 字数:11012字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数量激增与就业困境矛盾日益严重的现状,本文试图从专业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思考,以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为例,探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

一、问题的提出2007年8月1日《中国青年报》上《成本低敛钱快范长江认作潘长江中国高校新闻类专业泛滥》一文中引用了这样的数据:“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进入21世纪以后,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普遍设立,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到了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1]李良荣教授在2010中国教育传播高峰论坛上也提到,30年前,全国开展新闻教育的高校只有3家,现在已发展为850余家,与每年新闻单位的人才需求相比,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且这一局面将长期存在。 据笔者的了解和研究,专业数量的激增并没有带来专业人才的适销对路,其中原因之一是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很多高校出现了照搬名校经验、缺乏明确专业定位的尴尬局面。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很多高校都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一本权威的教材,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如同空中楼阁般的知识框架,最终以闭卷考试作为课程学习的结束,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特殊性以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特殊性。

以下,本文将以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为例,探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理念(一)专业核心课程的清华模式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是我国国家级精品课程,他认为该课程是解决“故事在哪里?”这个核心问题的。他认为,记者不仅会报道突发事件,更会报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不仅见木,更能见林;不是简单地报道表面的事实,而是报道更能接近真相的事实;不仅能写作5个W,更能回答报道的意义;不仅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更能让读者看清事件的本质。

李希光教授在他的课堂上告诉学生,培养一个好记者的标准要具备以下要素: 1.对新闻报道充满了激情;2.对新闻理解充满了理性;3.有社会责任感;4.有新闻

道德;5.有强烈的好奇心;6.有怀疑精神;7.有一个批评态度;8.有敏锐的观察力;9.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理念李希光教授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结合当前在广播电视新闻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学习的开端,作为教师务必要给学生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学新闻?我要学什么样的新闻?我要怎样学新闻?我学了新闻之后可以做什么?据笔者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一般是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作为核心课程,历时一学年,主要向学生讲授新

闻采访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往往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还没有形成成熟系统的认识,对于新闻报道、新闻职业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对某些著名记者和主持人的喜爱等方面。在课程学习中也会以课本知识为主,所以,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只是机械的灌输给他们课本上的概念定义的话,那么他们也只是模模糊糊的接受所谓的方法技巧,而缺乏纲举目张的学习理念,不能帮助他们尽早的树立职业目标。所以,在学习技巧和方法之前,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 此处隐藏856字 ……

在课程进入到中后阶段,笔者尝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现场出镜记者,在课堂上根据媒体已有报道进行再次报道,提醒他们注意自己是在运用电视语言,电视画面和现场主持的相互作用、现场出镜主持的语速、仪态等。此外,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由于紧张不敢尝试,笔者还建议这样的学生在课下用DV等数码设备把自己的现场报道拍摄下来,带到课堂上进行播放。

此外,学生在逐渐熟悉了电视现场报道方式之后,还可以自主选择、设计报道新闻的形式或评论新闻的内容,形成自己的风格。不管事哪种方式,每次课至少有5位同学要进行5分钟现场报道,报道结束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总结。 2.案例教学加情景模拟教学

(1)案例教学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搜集整理了国内外大量的新闻报道实例,特别是在讲授新闻采访部分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1》、《鲁豫有约》、《康熙来了》、《60分钟》等节目以及奥运报道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报道方法特别是记者和主持人如何与同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笔者也会提供一些存在问题的采访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采访方法。

此外,笔者在教授新闻写作部分的时候,除了上述电子媒体案例之外,还结合了大量的平面媒体案例,让学生根据报纸、杂志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比如对《南方周末》上的深度报道进行分析、对本地都市报上新闻标题和内容的评价等。这个环节也是跟前面提到的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联系在一起的。 (2)情景模拟教学

在采访部分的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情景模拟训练,让学生尝试进入角色。比如在讲到采访形式中的新闻发布会时,在课堂上笔者会给学生观看一些重要新闻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录像,例如“70码飙车案”发生后的杭州市公安局的新闻发布会等,然后让学生总结新闻发布会的流程,记者提问的要素等。其次,笔者还发动学生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根据某一新闻事件由他们自己担任新闻发言人和记者,进行实际问答。在此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好地调动了起来。发布会结束后,由学生点评以及教师点评。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邀请新闻媒体的记者或其他相关教师作为嘉宾、发言人,走进我们的课堂,针对某一领域的问题在课堂上接受学生的现场访问,这样的练习比起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在课下更加积极认真的准备。

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模拟电视访谈节目,不一定照搬现有节目,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确定节目样式,搜集背景资料,设定选题,拟定采访提纲,扮演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模仿《面对面》、《鲁豫有约》等,虽然涉及的话题以校园生活占多数,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节目的基本流程,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现场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笔者还尝试在课程接近尾声的部分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让他们来上一节采访与写作课。他们可以自己选定授课的内容和方式,老师来担当学生听他们讲课。尽管有的学生会紧张甚至是在提问同学时笑场,但是这种情景也是让学生体验实践的方法之一,学生还是比较认同这种体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