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实践问题研究

时间:2022-12-11 11:37:02 作者:壹号 字数:12508字
道德教育实践问题研究道德教育,实践,研究道德教育实践问题研究道德教育实践问题研究

摘要道德教育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通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本文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方面描述了道德教育的现状,发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道德教育现存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实践

1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直到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把提高人民道德水准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1道德教育实践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道德教育即德育:“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通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1]通过德育概念界定,不难看出道德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如果只注重说教以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那将不能很好地实现道德教育,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必须要将道德教育实践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系统、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将道德教育实践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道德教育实践的真实性。

1.2道德教育实践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品德要素主要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主要是通过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而所产生的一定的认识或情感,而道德行为更是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具体行动。如果不付诸行动,那么再好的道德教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实践,产生自己的感悟,才能将道德从知识层面切实转化为自己的良好品德。使道德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更好地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不是充满约束性的,而是学生主动、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从而实现道德教育实践的自发性。

2道德教育实践的现状

2.1学校德育目的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方面,道德实践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

我国中学德育的总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其中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2]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热爱祖国,拥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2]这主要与我国长期以来强调爱国主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道德实践方面具有重要位置。从道德教育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方面,相比西方一些国家而言,缺少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等相关方面的教育。在今后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爱自己等相关教育有机结合,全面丰富道德教育实践体系。

2.2中学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较少,以老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 此处隐藏1682字 ……

应把道德教育实践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化作常规安排,还应把个人道德教育实践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是否升学的考量之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情况,我们不应只把分数看做一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让学生意识到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提升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素养。此外,对于一些场地、经费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各种公益性实践场所的财政补贴,逐步扩大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的实践基地和项目范围。”[3]我们应倡导各级教育部门加大对道德教育实践的资金投入,加大政府对一些公益性道德教育实践场所的补贴。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实践环境氛围,从多角度、多方面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德育素材。

4.4切实提高教师的德育主体素养

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有赖于学校、家庭、教师等方面的共同开展,在德育开展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传授知识以及提高学生道德教育认识中发挥着家长及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传授知识的技巧往往比其他人员更为娴熟,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将道德教育相关知识理念更为细致地传授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教育认识。并非所有经过固定学术课程训练并有娴熟的教学技巧的教师都能知道道德问题的本质、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和实施道德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应既为“经师”,又为“人师”。只有教师有了道德教育使命的意识,教师才有可能找到德育工作的意义,只有教师自己体会到了德育工作的意义,才能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给学生以帮助、启发,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志芳.中小学德育活动:问题与思考[J].中国德育,2017(8).

作者:李俏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