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注释赏析

时间:2023-10-26 13:15:06 作者:壹号 字数:5559字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赏析,意思是赏识并剖析(诗文等),经过鉴赏与剖析得出理性的知道,那么关于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该怎样赏析呢?以下是小编预备的一些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注释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晚又春风,故国不堪回想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问君能有好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通:阑)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译文

这年的韶光什么时分才干了断,往事知道有多少!昨晚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接受得了回想故国的伤痛。

精摹细琢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仅仅所思念的人已变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创造布景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分,南唐已奉宋正朔,偷安于江南一隅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这首词流露出了李煜一点点不加粉饰的故国之思,表达了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殷切的思念之情。《虞美人》便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他命歌伎唱《虞美人》,宋太宗知道这件过后,他大怒,赐李煜毒酒一杯,这位失利的君主、成功的词人就这样撒手人寰了。李煜的词,承继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造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身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叫《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春花秋月:指时节的替换。

了:了断,结束。

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砌:台阶。

雕栏玉砌:即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这儿泛指南唐宫廷。栏,一作“阑”。砌,台阶。

应犹:一作“仍然”。

朱颜改:指所思念的人已变老。

…… 此处隐藏0字 ……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好多:多少。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经过今昔交织比照,体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量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年月不断替换,人生多么夸姣。可我这罪犯的磨难年月,什么时分才干结束呢?“春花秋月何时了”标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想往昔,身为国君,曩昔许许多多的事究竟做得怎么呢,怎样会弄到今日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睬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咱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仅悲苦气愤,多少也有懊悔之意。 “小楼昨晚又春风,故国不堪回想月明中。”苟全性命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盛开。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消亡。李煜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烦恼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标明此情此景已屡次呈现,这精神上的苦楚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晰“春花秋月”的时序改变,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剧了上两句流露的烦恼,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想。

“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虽然“故国不堪回想”,可又不能不“回想”。这两句便是详细写“回想”“故国”的——故都金陵富丽的宫廷大约还在,仅仅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儿暗含着李后主对疆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慨叹!“朱颜”一词在这儿当然详细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一起又是曩昔全部夸姣事物、夸姣生活的标志。 以上六句,李煜诗人极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象与人事的比照融为一体,尤其是经过天然的永久和人事的沧桑的激烈比照,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懊悔弯曲有致地倾注出来,凝成最终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好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笼统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飞跃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方满腹的愁恨,极为恰当形象,不只显现了愁恨的悠长深远,并且显现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沛体现出飞跃中的爱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洁白、凝练、美丽、新鲜的言语,运用比方、比照、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归纳和酣畅淋漓地表达了李煜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答复,在问答中又紧扣回想往事,慨叹今昔写得天但是一气流注,最终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地,使词显得阔大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