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案例[1]

时间:2022-11-20 22:41:07 作者:壹号 字数:9388字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自然中已有所涉及,但对有关内容遗忘严重,则补充相应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归纳,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并利用影子游戏,三点一线的游戏,小孔成像的实验等结合光的直线传播加以解释以上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无传播是否需要时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并分析伽利略测光速失败的原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打破科学家及其探索工作的神秘感。

二.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影子游戏,在游戏中思考阴影的成因,能通过探索,归纳得出光的传规律,进而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三点一线等现象;你认为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醉酒驾车也会被判刑吗?为什么?

2.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

3.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作出的贡献;三.教法和学法:

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思考、合作实验、探究、表达交流

四.教具准备:

激光灯、水、烧杯、玻璃块、蜡烛、易拉罐、橡皮筋、半透明纸、有关胶片;五.教学设计及札记:

1.教师引入:利用声音传播引出光的传播;

师:我们在第一章已学过声,同学们请回忆一下,声可以在哪些物质中

传播?

生:声可以在气体(空气)、液体(水)、固体(玻璃)中传播?

师:请同学们猜测一下,我们刚学过的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并举

例说明

〖教学构思及札记〗

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声和光都比较熟,利用光来类比声比较自然,这样能顺利回答提问,并引入到下面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上来。

2.活动一: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师: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呢?

生:直的,或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是否能举几个例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漆黑的夜晚,打开手电筒,可以看到一条光来等。

师:同学们是否能用桌面上的激光灯、水、烧杯来观察在水中传播的情

况。

生:完成实验,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构思及札记〗

教学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情

况,经了解发现学生大都都对有关内容遗忘严重,教师则补充相应的探

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归纳,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对教材进行了

校平化处理,这是一个工作创造的结果。

3.活动二:做几个有趣的影子游戏;

师:请同学们上台利用投影仪做几个手影。

生:积极主动地上台表演各种手势。

师:请同学们分析手影形成的原因。

〖教学构思及札记〗

学生们对影子的游戏很感兴趣,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开动脑筋,尽量做各种手影,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学生们讨论的很激烈,举手的人很多,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影子形成的原因。

4.活动三:做射击比赛的游戏;

师:我们下面举行一个射击比赛,每组选一个代表(即两个男生,两个女生)同学们注意观察哪位同学的射击水平高。

生:完成射击游戏,评出最佳射手。

师:请最佳射手介绍经验,并说出所用到的物理知识。

〖教学构思及札记〗

教材并未提出这个游戏,教师想方设法地设计了一个游戏,更进一步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5.活动四:做小孔成像的实验;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9信息库中的“小孔成像”并结合投影图片,完成小孔成实验;

生:阅读,并完成实验;

师:请各组讨论,交流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教学构思及札记〗

提前三天布置同学们一个任务:取一空的易拉罐,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保鲜膜),有的学生开的孔是圆的,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方的等,但学生们发现所成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还有学生发现像比烛焰大,有的发现比烛焰小。经过学生们的分析交流,终于找到了原因。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了实验尝试,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并注意合理地促使课堂资源的生成和利用。

6.介绍光速:

师:请同学们辩析P65两个卡通人物的对话,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生:女生对(或男生对)。

师:学生的设想合理,都给予肯定。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9信息库中的光速讨论交流,分析伽利略测光速的实验为什么会失败?

生:反应时间比光传播的时间大得多。

…… 此处隐藏144字 ……

〖教学构思及札记〗

学生对光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提出自己的设想,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学生的设想,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接着再阅读光速测量的历史,并分析伽利

略测光速失败的原因,以提高学生兴趣,体会科探究精神,打破对科学家及其探究工作的神秘感,再向学生介绍后来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测出光速,最后,以生活化的语言给出光速,1s在真空中通过的距离为3×108m,并向学生作一些比喻,充分开发课外资源(“神六”),当时学生听到这些比喻都很惊讶,也很感兴趣。

教学后记: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的自然科学由先前的物理、化学、生物综合而成,现在又命名为科学。我们的新科学教材的特点是突出探究,强调知识和过程的统一,需要我们教师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合理设置阶梯关的问题。《科学新课程》实验对我们科学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我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这样的:其一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就其结果来说,是反映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的,而就其认识过程来说,它的基本特征与内涵便是科学探究。这是因为,自然界的奥秘只有通过人们的不断探究活动,才能透过自称现象,进而提示其本质,从而形成科学理论。其二科学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去探究自然的条件与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也就促进了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比如说这堂课我上下来学生反就很好,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创设的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小孔成像、射击游戏。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了我们学生浓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也使我发现了我们学生的思维是很敏捷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让我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们不能低估我们的学生。三是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就其一般完整过程来说,从发现问题、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获取事实证据,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发挥潜能、克服困难、艰辛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既要动脑筋去思考,又要动手去做,实践才能出真知,在科学教学中突出科学探究,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科学,自然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最有效的途径了。由此可见,发展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学习中探究式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总之,新课程提倡“做中学”,这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方法,比如说学生对光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提出的设想,只要是合理的应给予肯定。但到底哪

种设想符合事实,都要用实验来检验。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提醒学生检验所形成的猜测和推理,促使学生进行比较而产生新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高质量地进行。显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加贴近学生,不再高高在上,也不再把自己作为判定是非的权威。

总之这和教学模式会很累,但对于我们的学习,我想会大有益处。

如东曹埠镇惕安初级中学王峰2005年12月获县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