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

时间:2022-11-24 16:03:14 作者:壹号 字数:22228字

《中国行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行日记》是一本由[法]罗兰·巴尔特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行日记》读后感(一):中国行日记

  罗兰.巴尔特随《原样》杂志代表团于1974年来华旅行,为期二十余天,五个城市。其日记记录了旅行见闻,间有些自己的评论。

  事无巨细,一一纪录,不免雷同重复让人疲倦,这也正是作者的感受。

  纪录中有跳跃,许多简短的概念符号、无关联不连贯的短句,看得不明所以

  行程中即使在同一情境里,前一句还在对眼前事物表示厌恶,发现喜欢的东西也会表示赞赏。

  《中国行日记》读后感(二):斜眼儿

  罗兰巴特1974年来中国旅游的时候,全国上下正值批林批孔,无论去工厂、农村、还是学校,他撞上了同一堵墙——由他称之为“砖块”的俗套单位砌的。两年前,中国人民的坏朋友、两面派安东尼奥尼也在这堵墙上撞得满天星光,专门接待外国人的旅行社给他们安排了相似的旅程。

  为什么说他们是旅游呢,因为这种“没有任何偶遇事件、皱痕,没有任何俳句”的意识形态之旅,和商业旅游差不多。不过后者还是有明显的文化感,虽然那也只是个标签;而罗兰巴特的中国之旅让他很恍惚,他一直觉得

  《中国行日记》读后感(三):8:dull

  “我的寫作在這個國家是失敗的,找不到任何東西可記、可列舉、可劃分。”

  即使是現在的中國也讓人在心靈上感到(本質上的)沈悶,所以讀1974年的中國行讓人無聊得胳膊回不了彎,但還是平靜地記了十幾頁筆記(就像忍受本質沈悶的生活)。腔調跟Barthes差不多。

  他好像經常頭痛,後自診是受壓抑的精神不自覺地反抗。對茶水的狀況的十分關注,就像在意好看的有吸引力的男孩子;他也觀察女人們。茶水只是肉體舒適的一部分,食物占了很大比重,旅館的床和天氣也很重要。最後的結論是:跟日本相比,中國並不是不舒服的。我感到的驚奇的是他們的旅費和一些紀念品的價格,說這個國家樸實真是太沒見識的一種做法。

  恪守專業地記錄了許多現場材料,評價很少。讓人跟作者一樣煩悶。所有自然景觀的描述幾乎都是“跟荷蘭/法國/曼谷etc一樣”。似乎這個國家只有白雲跟樹是熟悉的,而其他一切都是沒有可比性的,按“生活在語言中”的話,都是在俗套、說教的磚塊壘砌的建築之中。

  想起諾冬的妙語:中國是一個有風扇的國家。=D

  《中国行日记》读后感(四):抄书

  托J学弟自国内带来罗兰·巴特1974年访华时所写《中国行日记》,今早读完。

  巴特在如火如荼“批林批孔”的中国走马观花,所见皆俗套”多格扎“、”砖块“堆砌,难于深入平庸缝隙:“所有这些记录,大概都将证明我的写作在这个国家是失败的(与日本相比)。实际上,我找不到任何东西可记、可列举、可划分.”

  关于艺术:“只有(书法)这一样东西是漂亮的,其余都是苏联式的现实主义”;

  “儿童在撒种子(而在我们国家,儿童在相互爱慕)””;

  “母系制表现得很广泛。母亲的出现和重要性。女孩子们都抛头露面。男孩子们被贬低”;

  “他们频频地拍照。一旦他们都有了相机,那将是可怕的事情,就会像日本人那样。”

  “信息的完全封闭,所有信息的完全封闭,性政策的完全封闭。最为惊人的是,这种封闭是成功的,也就是说,任何人,不论他逗留的时间长短和条件如何,都不能成功地在任何一点上突破这种封闭”;

  “被儿童化的成年人。被成年化的儿童在使成年人儿童化”;“新颖性已不再是一种价值,重复也不再是一种毛病”

  “在这个国家,只有政治说得上是文本,也就是说,只有政治说得上是能指——不管怎么说,没有艺术!”;

  “在不发展智力(思考)的情况下,能发展政治意识吗?能从政治上使其他方面具有敏感性和使其变得幼稚吗?……这种人性在政治上进行殊死斗争,竟然为了……自我幼稚化。孩子是大人的未来吗?”

  《中国行日记》读后感(五):罗兰-巴尔特的中国行

  1974年春天的中国大地,依然笼罩在“阶级斗争”,“批林批孔”运动让所有人都再次沸腾起来。这时,罗兰-巴尔特一行五人来到中国。

…… 此处隐藏4545字 ……

  眼力见儿上的:

  “索莱尔斯还在宗教上纠缠。俗套类型:强烈的愿望。”

  当然,有一个反感是我深表认同的:索莱尔斯这厮居然提议在旅行面包车上唱革命歌曲(而且还不是在去延安的路上)!或者,这个如今导游们都喜欢的砖头是他烧出来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日记的第一页就有提示:巴特在公共场合亲了一下索莱尔斯的手,搞得后者很紧张,一再地问:“你担心别人看见吗?”巴特很傲娇:我本人并不担心。我担心的是你担心。

  当然,问题肯定跟克里斯蒂娃有关。但这种关系会是什么呢?怨恨索莱尔斯的背叛,居然娶了女人,还是我的学生:这是一个同性恋者的“正常反应”。但会不会是另一个方向的呢:怨恨索莱尔斯抢走了自己的学生?其实,很多资深的男同性恋者总会遇到那么“一个女人”,譬如蒂尔达·斯文顿之于贾曼,西尔薇·吉莲之于努里耶夫,我觉得,克里斯蒂娃对巴特也是这么一个唯一的女人。可惜,她居然就嫁给了高富帅。

  其实,在一篇索莱尔斯的访谈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料儿:

  那次,索莱尔斯本来是想把拉康也拉去的,但最终没有成功。因为(据索莱尔斯说):一是拉康一想到自己可能要服从这个晚辈团长的命令,就浑身不舒服。尽管最后中国大使馆专车去他的住所迎接的举动感动了他,但还有个二:他想带一个女学生一起去。这可太过分了,索莱尔斯说:“我没有带情人。是的,我带的是夫人。还有另外一名成员想带上他很多年以来每夜都少不了的一个男友(这一定说的是巴特!),结果呢,不用说,不可能。”

  所以,索莱尔斯能不攻击拉康吗?巴特能不怨恨索莱尔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