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英雄》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4 14:06:30 作者:壹号 字数:19646字

《千面英雄》经典读后感10篇

  《千面英雄》是一本由约瑟夫?坎贝尔 (Joseph Campbell)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面英雄》读后感(一):怪失望的

  买的时候看到描述说是神话学和心理学之类的云云,结果看完之后发现内容和预期的相差很大,是目前为止买的最后悔的一本书了。但豆瓣一看,原来大家看这个很多是为了写书找灵感的……

  全书就是把作者总结的神话的同一模式叙述了一遍,没有具体的神话,没有具体的心理学分析,单纯的只是把两者粗略的结合在了一起。如果没有简介里那些宣传的话,也算是一部不错的书吧。

  总体而言没什么学术意义,而且作者行文间夹带了大量自己的信仰。

  《千面英雄》读后感(二):人名错误有点多

  阿修罗翻译成泰坦,大概因为作者原文用了Titans,但是把krishna翻译成吉栗瑟拏也亏译者想得出来。。。Muchukunda的名字翻得也佶屈聱牙。幸好配了英文在旁边。Gorgon翻译成戈滚,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给译者脑洞空耳点个赞。

  还有Nanna翻译成娜娜神哈哈哈哈哈哈哈

  之前的伊阿宋都用的伊阿宋,154页瓶画解释突然变成杰森。。。

  别的小错,我没笑痛肚子的就不放上来了。但是把天照大神比作伊南娜在东方的姐妹,差得也太远。一个是太阳,一个是金星,虽然崇拜和宗教地位几乎可以类比,但这样毕竟不严谨。

  《千面英雄》读后感(三):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神话

  从古至今,西方人就是透过西洋镜对中国隔山而望。他们所看到的中国是变了形的中国,面目模糊,以至于中国人自己都无法辨认。

  而不论是去阅读还是去翻译西方著作中有关中国神话的内容都无疑是一种煎熬。

  本书第211页对神农生平的叙述明显把后稷的事迹也糅合进来了——这是作者的问题。

  而将Chao-tien翻译为“周田”,导致这里出现了“他的母亲是周田省长之妾”的译文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想来这也不是第一次见了,我猜这种现象源自西方人明明无法理解很多东方文化的意蕴,甚至对其本身也不甚了解,但却自认为通晓,才闹出笑话,而对于西方的一切都顶礼膜拜的不少东方人还信以为真,服为确论。历史上这样的事情确实不少,看看月球地图就能发现一个——因为上面有一个以西方虚构的中国历史人物之名所命名的环形山,这真是足够中国人永远铭记了。

  《千面英雄》读后感(四):关于英雄极其旅程

  这本书最初是一位专业编剧高超兄推荐给我的,据说此书讲述的是英雄的历程,也就是有关文学母题的内容。不过,我更喜欢其中文化人类学的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也有神话,只可惜没有神话体系。而古希腊罗马等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而神话学的目的,就是从这些神话体系中,发现些人类文明中最初的面貌来。在坎贝尔的研究下,我们发现很多小说,故事,都起源于神话故事的模式,比如现实主义小说,往往都是小人物的成长史;以及一些西方文学的母题,如弑父娶母、流浪、寻找、兄弟残杀等等,这些都被坎贝尔讲清楚了。

  西方文学中,“重述神话”是个很大的范畴,很多作家都写过,比如《客迈拉》一书,会发现这些西方学者对圣经和神话的功底太深了,国人玩不了。而相对的,重庆出版社做过一次“重述神话”的作品活动,很明显中国作家不善于此,尽管有苏童,李锐,叶兆言等文坛大腕,才发现他们真的善于写土地,而不是神话。

  顺便说一句,此书的封面采用了磨砂工艺,我本人不喜欢给封面封底做太多的工艺,但这本效果还不错。

  《千面英雄》读后感(五):背负着救赎使命的神话

  在读这本书之前,已经觉得自己太书卷气了。性格的原因没有很融合在群体生活里,不时感慨,城市那么大,人这么小。可是,我想探一探,经受住历史长河洗刷的熠熠生辉的神话源泉,然后,在这个庇护所里好好的得到安静。

…… 此处隐藏3417字 ……

  “ 英雄已经为我们开路,我们只需遵循英雄的路线。”也许在诸神已死的现代社会,路线并不明显。

  《千面英雄》读后感(十):转书评人林海评《千面英雄》

  坎贝尔《千面英雄》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话莫过于:“神话是众人的梦,梦是众人的神话。”神话不再是远离我们现实世界的英雄传奇,而是透露我们心灵秘密的藏宝图。俄底浦斯恋母弑父,所折射的无非是子女成长“破茧而出”的愿望和最初的性向往。然而,因为社会的诸多伦理,这些欲求只能潜藏于内心。于是涌现为个体的梦——而这梦为太多的人所共享,便成了神话。

  相信人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每每梦魇醒来,恐惧惊慌有时,回味沉迷有时。而每个神话故事,也正如一个个以英雄为主角的梦。用坎贝尔的话说,我们每个人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未被认可的、初步的、但隐含强大力量之梦的众神庙。梦境脱离了现实的伦理控制,映射出最真实的自我。是的,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在神话领域的应用。

  这看似简单的解读,却实际解决了另一个难题:为何在世界各地,都出现过类似的神话故事?东非曾有创世神母,埃及曾有双手分开混沌的苏黑卡大神,而中国亦有开天辟地的巨人盘古,他们难道早在没有互联网、没有光纤电缆的时代,就已经互通了讯息,留下了近乎雷同的神话和英雄?而用坎贝尔的理论,就容易理解这种原始人群共通的想象。相似的,在世界各地都出现的大洪水或暴雨灭世神话中,总会出现方舟和先知——这折射出居住在洞穴里的原始人类,对于洪水之灾的恐惧,和对气候变化无序的担忧。这种情绪不分欧亚非美,是每个族群所共享着的。故事传承下来,或许出现种种变形,但是其内核是无法掩饰的。而坎贝尔所做的努力,其实就是从世界各地的种种神话中,寻找千面万像的英雄踪迹,凝视他们,还原那些缔造英雄的普通人群。这一来,便将英雄们拉回了现实世界。

  因而,可以理解为何英雄们总有着脆弱之处。阿喀琉斯有着未受护佑的脚踵,忒修斯杀死米诺牛后会忘记换下船上的黑帆。宙斯好色,赫拉善妒。故事中每每交待“不得打开这扇门”或“不得开启这口箱”,英雄们总是抑制不住好奇,酿成巨大的悲剧。这些不完美的英雄,并未在故事的口耳相传中,因缺陷而失去魅力,也没有被故事的再创造者“善意”地改掉这些缺陷——因为假如没有这些缺点,英雄神话便与我们这些凡人无关,只是祭坛上呆板的塑像和无趣的说教。这也是为何,在文艺复兴时期,大量关于酒神、农神和巫婆的神话故事,如地下潜流般,在各类艺术形式中喷薄而出。这些不完美的、甚至涌现着邪恶的生命力的神话故事,其实正是你我这些凡人的自我写照。

  每个做梦的孩子心里,都有将自己扮演为神话英雄的冲动。而细心读那些神话,才发现英雄们亦不过是不肯死去的欲求。坎贝尔说得再漂亮不过了:“整个社会以充满生机的不朽单元呈现出来……世世代代的个人像身体上的无名细胞一样逝去,但是稳定永恒的形式却保留了下来……拥抱这个超我,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因此被提升、丰富、支持和扩大。”

  如同神话中所描述的那样,人会找到数千年走来的路。在这一刻,个人在神话与梦境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