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历史名著读后感

时间:2023-01-27 22:39:41 作者:壹号 字数:39529字

近现代历史名著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近代史》是一本由蒋廷黻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页数: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现代历史名著读后感(精选篇1)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用一个字评价就是好,两个字是很好,三个字是非常好。

这里说的一顿饭,是说用吃一顿饭的金钱可以买到,花吃一顿饭的时间能够读完。这本小册子很薄,当当上购买仅需要13元,网上甚至还有8.8元的版本,不可谓不便宜,而读完之后却能让人豁然开朗耳清目明,收获百倍于其价,性价比之高简直令人发指啊!喜欢近代史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本经典之作!

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段很不好写的历史,因为怎样写似乎都失之偏颇。主流向左其实理所当然,反正清廷早已不存在,李鸿章袁世凯也作古多年,无论扣上如何糟糕的帽子都不会有人追究。而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蒙尘,也正是源于这样不负责任的心态。即便此时发生之事,即便著书人身处局中,也未必能在错综复杂的表象之下看清真相,而百千年前风云变幻的旧事,却敢在教科书上铁板钉钉的写下某某人如何如何,又怎能让人信服?

而后,左风盛行的久了,就有人出来标新立异,开始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为古代人矫枉,于是同情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愤青亦有之。但上帝视角本身就十分可笑,因此这样高高在上的矫枉也就容易过正。

蒋先生算是半个近代史的经历者,也是历史学专业出身,此书著于1938年,期间蒋先生并未亲近红蓝两党,立场公正客观,下笔严谨清晰,加上学贯中西的教育背景,对世界格局也有比较理性的认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大量的统计数字,也没有各色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清晰的梳理了近代中国格局的脉络,从英国最初的和平外交受挫,到后来一系列的外交失败、战争失败,理性的串讲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因后果,以及中西方文化大碰撞带来的新的社会局面,从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到科学技术、教育体制,最后再到国家体制、政治体制,无一不阐述的清晰透彻。

中国的近代史,实则是古老中国遍体鳞伤的近代化历程,多方面多角度的注重这种变化的过程,才是正确认识历史大势的关键。蒋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正是帮助我们了解近代历史变化流转的绝佳著作。

历史不是数字也不是年代人物,而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保罗所有的必然和偶然,这种奇妙的规律,才是历史的魅力之所在。

近现代历史名著读后感(精选篇2)

近代中国史曾经灌输给我们的只是政府腐败、民众愚昧、很多丧权辱国的协议.....但其实历史没那么简单,那段历史中我们的先辈曾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进行过了他们力所能及的抗争。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始于鸦片战争,止于袁世凯的死亡(不知道我看的是否有删减)。

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古化国家对近代化国家的必然失败,失败的因素包括武器、政治、军事、思想等,全面的失败,输的一点不冤。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延续中国中古历史习惯的农民起义,不比方腊、朱元璋那帮人高明多少,兴起的原因是清朝发展了一定阶段了,失败的原因是选错了时间,当时已经是19世纪了,如果不是曾国藩,太平天国只会造成更大的祸害。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如果不是他们中国国土面积现在和巴西差不多就不错了。李鸿章是想做点事情,但终究在清廷这个烂地基上盖不了高楼,而他一生也没有孙中山的思想高度。

甲午战争输得有点冤,中国为此付出了太惨痛的代价了!一直到45年才结束,真是不忍回首啊!

最后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复兴方案是三民主义,实现步骤是军政、讯政和宪政,这在今天仍然有意义,可惜蒋公当年啊....孙先生地下有知,当知道100年后的中国,伟大复兴还在提,并且有专家声称已经实现了62%

近现代历史名著读后感(精选篇3)

…… 此处隐藏9595字 ……

十八世纪,大航海时代已经过去了200年,欧洲各国轮番海上称霸,肺腑发展,不列颠岛上,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中国固守着欧亚大陆的东端,自给自足,只给蛮夷开放了一个广州十三行。

此时,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已在印度战胜法国,迫切希望继续向东发展。1792年,英国人趁乾隆八十大寿的机会,遣使Lord Macartney来华,以期与建交。然而,乾隆拒绝平等对待,要来使下跪。Macartney最初不答应,后来又提出我跪你的来使也向英王(或其画像)跪拜的条件,乾隆龙颜大怒,英国第一次和平建交的努力宣告失败。嘉庆期间英国人又来一次,待遇还不如乾隆,重做冯妇已。

19世纪以前,中国对外有巨大贸易顺差,英国人多年试验,终于发现鸦片可以获得巨大利润,1821到1835年,鸦片输入量从5000箱激增到30000箱,价值1800万元,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于是有了林则徐1839年的虎门硝烟。英国政府派海军来华,至此中国第一次与西方国家发生了正面冲突。

这一打发现,原来根本就打不过。且谈且战,屡战屡败,1842年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次年签订《虎门条约》,在西方世界的洪流中开始被狼狈的向前冲去,攒了几千年的家伙事儿也一件一件被卷走。

挨打之后,眼界开阔的朝廷官员,知识分子终于警醒,做出了种种尝试与努力。然而,每一次改革,不是由于不够彻底(如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就是太过激进(如百日维新)被国内的落后势力阻挠而宣告失败,似乎必须要找到一种尺度拿捏的相当好的方法,才能顺利完成改革。而且在我们力图改革自己的时候,还要一边忍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割地赔款,一刻也没有停下来。或者,由于帝国主义太过强大,我们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而改革或者革命,在这样的中国,必须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和教训才能深入民心?为什么日本成功了呢?

西方的野兽们咬下第一口的时候,显然没有停下去的打算,更多的虎视眈眈的野兽迅速扑了上来。抚夷派在战败后得到话语权,美法跟在英国后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剿夷派蠢蠢欲动,在道光死去咸丰即位后势力增大,终于1856年爆发冲突,7年英法联军打进广东,8年到达大沽口,签订《天津条约》,签了之后又想反悔,中间还小赢了一场(大沽口战役),然而,1860年终于又被打败,天津失守,咸丰逃往热河,签订了《北京条约》。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紧接着,一批朝廷大员开始进行洋务运动,改革工军,向西方学习。应该说这三十年中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之后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了。由于争夺高丽,1894年,中日两国宣战,9月17日在鸭绿江口相遇,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此后,更多列强前来中国分一杯羹。德国占了山东,俄国占了东三省,英法日都要求多省优越权利。西太后恼羞成怒,1899向各国同时宣战,就杀了一个德国公使,八国联军占了天津,西太后和光绪逃到了西安,签订了《辛丑条约》。

终于,在被帝国主义生吞活剥了大半个世纪,被这洪流冲的裤子都不剩的时候,孙中山先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失败后,在1911年完成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终于成功,中国总算在如此长久的阵痛中完成了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