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文化习俗

时间:2022-11-20 22:06:44 作者:壹号 字数:21232字

篇一:元宵节传统习俗

元宵节传统习俗

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篇二: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

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及文化功能

李 成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博士 教授

摘要:本文从古代文学和元宵节民俗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祭祀、走桥、张灯、燃灯、观灯、舞灯、猜灯谜等元宵风俗事象,及其元宵节习俗的文化内涵,揭示古代文学中元宵节习俗所体现的文学意义、审美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以及其促进当代年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元宵节 古代文学 民俗 审美 文化 价值

民俗文化是历代文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古代作家从节日民俗中获得创作灵感,创作了各种载体的文学作品,并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魅力,影响着历代读者,成为人文精神的载体。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丰富多彩而且就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和审美愉悦功能。

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是年俗春节后大地回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年俗文化春节后的又一个庆祝活动和情感释放狂欢的高潮。沉浸在在喜庆氛围中的人们又团聚在一起共同欢庆,亦称为元夕、上元节,因为这天的食俗是吃“元”宵,故称为元宵节,寓意和象征团园。节日中人们喜欢张灯结彩庆祝,故又称为“灯节”。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有诗词曲赋和戏曲小说等各种艺术形式对于元宵节的习俗进行了多方位的的艺术描绘,形象的反映了古代人民元宵节日的习俗和人文情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民俗文化与古代文学的角度较为全面的考察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是具有理论价值和民俗学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元宵节习俗的发展历程

…… 此处隐藏3933字 ……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更是留下了许多歌咏元宵节的优美诗篇,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佳句更是千古流传。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由于满族入侵,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写灯迷,猜灯谜的人众多。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的习俗。人们把这种食物叫做“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闹元宵的活动越来越丰富,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老百姓认为这些民俗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的华人也年年欢庆不衰。

我们松江一中这所百年名校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欢度元宵佳节已成为我校传统民俗文化校本课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去年我校就成功地举办了一次闹元宵的盛会,被《松江报》、松江电视台等一些媒体争相报道,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那欢度元宵佳节的情景大家还记忆犹新吧! 教室门上一幅幅学生自拟、自写的春联,一盏盏形态可掬、造型各异的元宵灯挂满了校园,表达了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夜幕降临时,校园内张灯结彩,璀璨的烟火更是映得校园一片火树银花、流光溢彩,顿时整个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最热闹的要属同学们猜出灯谜后参加的抽奖活动。同学们看完烟火后涌进了挂满灯谜的教室,仔细琢磨着藏在谜面背后的答案,一旦猜中谜底就立即冲向抽奖处抽取奖品,欢呼着自己的智慧和幸运,而根据这个活动拍摄的校园电视片《一中师生庆元宵》,也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校校园电视评比中喜获金奖。

老师们同学们,一系列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折射出丰富的人文内涵,

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情感精髓,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重要源泉,而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传统节日则是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