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德育和美育渗透

时间:2022-11-24 16:51:51 作者:壹号 字数:11810字

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德育和美育渗透

语文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是一种最具活力的思想媒介,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人生的一扇窗口。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1]用现代白话来阐述,就是说文章和美育、德育等思想是共生共长,互相依赖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这一表述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之间有机的本质联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的因素,进行有意识的渗透教育,努力做到有机、有序,教书育人。

一、重视德育渗透

现代教育观认为,德育是其它各育的基础,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2]爱因斯坦说:“卓越的个人道德品质也许比单纯智慧的成就具有更重大的意义。”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注意从貌似零散的语言材料中抓住贯穿其中的线索,挖掘典型的文学形象,进行德育渗透教育。例如,鲁迅《藤野先生》中有一些材料看上去与文题好象没有什么显性关联: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②写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③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④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其实不然,这些材料和线索恰恰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关联也就是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意渗透过程。又如:在《荔枝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情感变化:“我”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蜜蜂”。那是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是对“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的歌颂。再如:课文《回忆我的母亲》,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又岂只是对自己母亲的怀念呢?文中呈现了中国古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的传统美德,把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爱党、爱人民的新高度。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我”为什么会由一个“声望”还好的正派人,变成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那是因为他参加了竞选州长的缘故,这种竞选只能是好人败北,专干不名誉事的人中标的一种政治游戏而已。由此深入的思考揭示出美国标榜的“民主政治”,不过是资产阶级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政治;美国的“言论自由”不过是资产阶级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他们随意撒谎和欺骗群众的自由。今天之美国政治制度依旧是19世纪70年代的那种乌烟瘴气的“自由选举”,又会和以前有什么两样呢?他们依旧扮演着“世界警察”的角色,到处借人权问题肆意干预别国内政,其实自己才真正存在着严重的人权问题。这种挖形象实质揭现实生活本质的方法,在循循诱导中有机地渗入德育教育的成分,结合巧妙,毫不牵强。

二、关注美育涵养

语文是人生思想交流工具,又是生活的艺术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认识生活、体认运用语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历史地、客观地、正确地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让学生能辨清真、善、美和假、恶、丑。毛泽东

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4]笔者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自《水浒传》)一课时,分析鲁达个性时既肯定了他的扶危济困,嫉恶如仇,不畏强暴,主持正义等品质,又指出对他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义气、独来独往的个人英雄主义应置于正确的时代背景来认识,不可盲目搬用。今天,我们应该增强法制观念,一切以法律为准绳行事。为了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我把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作为课外读物,指定学生阅读。

…… 此处隐藏1988字 ……

[3] 《孟子·梁惠王上》,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版。 [4]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0页。

[5] (英)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2页。

[6]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53页。

本文发表在1999年3月期《德育天地》(江苏省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