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大肠杆菌病1

时间:2022-11-22 10:30:52 作者:壹号 字数:4772字

猪大肠杆菌病

猪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 in pig)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的猪的肠道传染病。 根据发病日龄和病原菌血清型的差异, 猪大肠杆菌病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3种。这里仅介绍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

1.1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Yellow scour of uewb-orn piglet)是出生后几小时到1周龄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腹泻, 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以及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 又名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本病是引起新生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 此处隐藏0字 ……

1.1.1病原特征引起仔猪黄痢的大肠杆菌血清型常见的有O8:K87,K99 aC,O60:K88, O138 : K81,O139:K82,O141:K85,O149:K88ac,O157 : K88ac,O125:K99,O147:K89,K88 ac 。产生肠毒素, 大部分菌株能在含绵羊红细胞的鲜血琼脂上形成B-溶血。

1.1.2诊断要点

1.1.2.1流行特点 本病在全国各地的猪场都有发生,但疾病严重程度各不相同。 是集约化猪场的主要肠道疾病之一。新发病的猪场,发病率往往与胎次无关。 但在多年发病猪场,该病主要发生于头胎仔猪, 也有部分母猪连续数胎仔猪都发生本病, 但一般情况下接连二三窝仔猪发病以后,以下各窝可能逐渐停止。 母猪年龄愈大, 其仔猪的发病率愈低。发病季节多集中于产仔旺季。 本病发生后1周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随日龄增大而渐减,至7日龄以上很少发生。同窝仔猪中发病率高,常在90%以上,病死率高。 同窝间发病率差异很大。

1.1.2.2临诊症状 潜伏短期的在生后12h内发病,一般为1~3日。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12h后,一窝仔猪中突然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很快死亡, 其它仔猪相继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酱状,含有凝乳块, 迅速消瘦,脱水,昏迷而死。

1.1.2.3 病理变化 病死猪皮肤干燥, 严重脱水。肠系膜高度充血扩张,肠系淋巴结轻度肿大。 胃显著膨胀,充满酸臭的凝乳块。胃壁粘膜水肿, 表现有多量粘液覆盖,胃底腺及粘膜潮红,部分病例有出血斑。 小肠中十二指肠澎胀,肠壁变薄,粘膜和浆膜充血、 水肿,肠腔内充满腥臭的黄色内容物, 空肠和回肠的粘膜病变程度稍轻,但发酵积气显著。大肠变化轻微。 组织学变化为胃和小肠的急性卡他化炎。胃粘膜上皮脱落, 固有层水肿、充血,固有层细胞以变质性变化为主, 炎性细胞反应不明显。冒腺破坏严重, 或仅残留一些腺上皮细胞;或虽保留腺管结构, 但腺上皮细胞已从基底膜上脱落,或腺管上皮发生空泡变性和液化坏死, 整个腺管变成一段网状的纤维素样结构物。 小肠粘膜上皮完全脱落,绒毛但露,固有层明显水肿、充血, 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绒毛中的淋巴管扩张,粘膜层肠腺萎缩, 数量脱减,结构彻底破坏, 仅留下一细胞团块或空泡状结构物, 严重者肠上皮完全破坏消失,肠壁变得极薄,呈现萎缩性肠炎,有些病例肠腺液化坏死, 变成网状的纤维素样结构物。粘膜下层与固有层常融合, 之间无明显分界。

1.1.2.4实验室诊断根据流行病学、 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分离病原, 并作血清型鉴定。若分离株具有粘着素K抗原和能产生肠毒素,即可确诊。肠毒素的测定方法很多,主要用10 日龄仔猪进行肠段结扎试验。用乳鼠试验测定STa,用猪肠拌结扎法检测STb,用Vero细胞毒性试验检测LT。用于检测肠毒素基因的基因探针,敏感性和准确性高。 纤毛抗原的检查主要用玻片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ELIsA法。

1.1.3 防制要点不从病猪场引进种猪。 改善母猪的饲料质量和搭配,产房保持清洁干燥,注意消毒, 接产时用0.1 %高锰酸钾液擦试乳头和乳房,使新生猪尽早吃上初乳。

应用疫苗接种母猪, 是预防新生仔猪大肠杆菌腹泻的最佳选择。 OsCK等比较了8 种不同大肠杆菌菌苗的免疫效果,均能改善仔猪的健康状况, 或减少粪便中致病性大肠汗菌的分离率,含有K88、K99、987 P纤毛和LT肠毒素B亚单位的灭活苗效果最好。国内已研制了K88aC --LTB双价基因工程菌苗,MM-32工程菌苗,新生猪腹泻大肠杆菌K88,K99 双价基因工程菌苗,仔猪大肠杆菌腹泻K88、K99、987 P三价灭活菌苗,还有一些进口菌苗,可供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