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特征与时间节点

时间:2022-11-21 06:02:46 作者:壹号 字数:11269字

阶段特征总体把握:1、八个重要社会转型期阶段春秋战国 唐宋元 明清 1840—1870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1949—1956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几个时间节点 世界 1640年 1765年 1895年 1933年 1961年 1967年 1991年 中国 1927年 1956年 1978年

3、地方史 朱熹 林则徐 4、复习原则 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归纳阶段特征,并从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归纳其表现。 进行中外联系对比。 运用全球史观,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考察。

重要社会转型期阶段知识整合一、前5—前3世纪 (一)中国--春秋战国(前771---前475年---前221) 总特征: 中华文明的奠基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 1、经济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形成了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生产力巨大提高。 生产关系的变化--- 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 小农 经济建立。 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 2、政治 社会大动荡--诸侯争霸,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社会大变革---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破坏,社会改革变法, 中央集权制雏形形成,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 基础(核心)。 《诗经》和楚辞--奠定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 头。 (二)世界—古代希腊罗马(前6世纪---前5世纪) 总特征: 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发展 古代西方文明的起源--人文精神的起源 1、经济 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海外殖民活动。 2、政治 (1)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成为西方文明的起源。 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6年) --雅典民主制的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公元前5世纪中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 先驱。 《十二铜表法》(前449年)--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公民法--万民法 3、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中叶) 苏格拉底

(三)中外联系对比 1、孔子与苏格拉底比较 2、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比较 3、百家争鸣人文思想与古代希腊人文精神比较 4、孔子思想对启蒙思想的影响

二、唐宋元 朝代: 隋朝:5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宋元:960-1368年 总特征: 中华文明的高度繁荣 1、政治 (国家从统一到分裂再走向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完善 (1)隋唐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 (2)科举制--将人才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 制度 (3)元代行省制--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两大趋势: 中央--相权日益分散、削弱

,君权日益加强 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利日益加强

2、经济与文化— 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领先世界 (1)农耕经济繁荣: 手工业: 制瓷业:唐三彩 与两大系统: 南青北白 ;宋五大名窑和 景德镇。 纺织业:棉纺织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柔软结实的棉布日 益流行。 商品经济发达---具备近代社会特质: “草市”; 两宋市坊界限突破时空的限制,商业街形成;市向农村发展, 并脱离政府直接监管;夜市、草市更繁荣。 海路、陆路丝绸。 《清明上河图》描述北宋东京商业繁荣。 市民生活…..

(2)思想文化 思想:宋代理学(朱熹)。 科技:古代中国科技高峰---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唐宋的 火器;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市民阶层文化兴起。 书法: 绘画: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文人画。 世界: 中世纪欧洲黑暗统治---基督教神权统治 中外联系对比: 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三、14—18世纪 中国明清(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特征: 农业文明(中华文明)走向衰落(并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西欧特征: 资本主义兴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政治 中国明清: 专制皇权发展到顶点---明朝内阁制度和清朝军机处--维护封 建专制统治 国家大统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康熙帝政迹 欧美: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开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 义代议制建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与完善;美国1787 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国。

…… 此处隐藏1070字 ……

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世界总特征: 工业文明进入“电气时代” 西方资本主义从自由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1、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形成。 资本主义瓜分世界市场和资本输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政治 资本主义代议制发展完善– 19世纪末,内阁权力膨胀,成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1875

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1871年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917年十月革命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思想文化 列宁主义。 爱因斯坦相对论--1905年狭义;1916年广义 普朗克量子理论--1900年《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 19世纪70年代印象派绘画---莫奈、荷兰凡高 电影、电视---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1926年英国贝尔德。 4、国际关系 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世界市场(世界殖民体系)最 终形成。 (二)中国总特征(1895-1919年)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1895—1898年) 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2、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 完全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中华民族抗争进入高潮--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 戊戌变法(1898年)。 资产阶级成为此间近代化的中坚力量,推动政治民主化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良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追求革命和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推翻了清王朝,推翻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 3、思想文化 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深入-学习西方的发展趋势: 从“器物”---制度(君主立宪和三民主义)—思想文化(新文 化运动1915-1919年)

4、生活习俗---中西合璧 服饰方面—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 习俗风俗方面--婚嫁习俗:婚姻自主;丧葬礼俗: 趋于简化; 其它社会习俗: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公历; 社交礼仪:点头鞠躬、握手。

中外联系对比: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六、1949—1956年 美苏两极为主的世界格局形成; 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信息时 代”。 1、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20世纪50、60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关贸总协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2、政治 两极(冷战)格局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成立。